第A1版:要闻

振兴乡村,基层热切盼“三多”

——来自我省农业农村第一线的报道

  □本报记者 李军 李曜清 杨凌紫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又一次为乡村全面振兴“加码”添力。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基层干部是引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充分调动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发展活力。在新征程上,农民兄弟和基层干部在想些什么,有何期盼?记者就此作了深入采访。
盼更多人才回归
  百花争艳,大地春浓。3月27日,记者来到余姚市马渚镇瑶街弄村,但见该村的千亩油菜花海煞是漂亮,游客们观花闻香,拍照留影,放飞心情,不亦乐乎。“2017年以来,我们已连续举办三届油菜花旅游节。10多天的花期,每届都能吸引3万多的游客。”瑶街弄村党总支书记施兰芳说。他期盼通过花海经济“黏”住游客,真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
  乡村要振兴,人才须先行。施兰芳说,要把油菜花旅游节做大做强,仍面临运营、宣传等人才不足的短板。“像我们村干部年收入才四五万元,盼望能提高基层干部的经济、政治等待遇,让更多有情怀、能力强的年轻人才安心在基层,全力建设美丽乡村。”
  要振兴乡村,自然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技人才队伍。在马渚镇农业农村办主任袁启国看来,青黄不接是当前乡镇农技队伍的突出问题。他期盼通过加大力度,培养一批年轻、高素质、“接地气”的农技人员,同时也要给他们“减负、松绑”,真正让农技队伍“姓农、为农”,把工作重心与精力回归服务农业生产。“只有栽下梧桐树,方能引来金凤凰。”袁启国还期盼,通过更多激励机制,调动乡镇农技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全身心留在基层,“沉”到田间,施展才华。
  建丰农场的黄建峰,是平湖市新埭镇有名的种粮大户。谈到农场的发展,黄建峰表示,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回到农村来。他的农场有5208亩,去年产粮达259万公斤。生产规模大,需要有更多懂技术的年轻人来操作新型农机。“今年,农场买了20台植保无人机,老农们操作不了。这不,我刚和平湖技校的无人机专业班达成合作,请他们的学生来农场实习。”黄建峰说,年轻人有知识,有创意,更有闯劲,“乡村想振兴,产业要兴旺,还得靠这些年轻人”。
盼更多政策倾斜
  政策和策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正是因为政策的不断给力,我省广大乡村获得了迅速发展。面对新形势,不少基层干部、农业经营主体有着新的期盼:政府能出台更多扶持政策,鼓励引导“三农”事业发展。“我从1997年开始承包土地种粮食,这些年持续出台的惠农政策,减轻了我不少负担。”上虞区小越街道小越村种粮大户李建明,对种粮的信心越来越足。“近年来,不断上涨的成本,压缩了种粮的利润空间,希望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李建明说,比如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贴;添置农机设备等需要大量资金,希望能继续为贷款提供便利、提高额度;改造提升一些粮食功能区的基础设施,以促使大户们多产粮、产好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对以后的发展很有信心,将把更多创新的元素带进种粮这个传统行业里来。”湖州吴兴的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建龙,在去年实施“稻鱼共生”模式的基础上,今年又要引入“稻鳖共生”模式。孙建龙说,当下他还面临土地流转、缺乏销售人才的难题。“我期盼能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尽快消除这些发展瓶颈,生产更多的优质稻米。”
  位于平湖市新埭镇的“森鸿农业”,是一家现代化花卉公司,目前种植销售的草花品种有100多种,去年卖出了400多万盆。面对土地租金、肥料和人工成本的逐年上涨,企业负责人陈搏说:“希望政府部门能在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上,给予农业企业更多的倾斜。”
  政策扶持力度再大些、贷款能再便利些、土地流转机制能再完善些……面对不少农业主体的新期盼,吴兴区八里店镇干部林韡祺说,建议有关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用更多“惠农”大礼包,更好助力农业发展、乡村振兴。
盼更多培训指导
  乡村振兴是个时代课题,牵涉方方面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基层除了盼政策、盼人才,还期盼能有更多的培训指导。
  上虞区小越街道有21个行政村,3万多人口。新农村建设项目多,资金投入多,要管的事情多。“我们现有13名工作人员,但人手仍比较吃紧。一些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我们还是‘门外汉’,这对我们乡镇干部能力建设带来了更大的考验。希望上级政府能加强系统性培训,丰富我们的知识面,‘强筋壮骨’。”街道农业农村工作办主任孟成英说,此外,在环境卫生、村庄建设等方面,一些村民的思想素质还没跟上。街道要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培训引导,提升村民的精神文明素养。
  今年,温州市提出要打造乡村振兴跨区域精品带,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助推地区均衡发展。瑞安市马屿镇抓住机会,谋划建设“诗画祥凤”和“三位一体”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涉及2个社区13个村。“目前,规划设计已经基本完成,但两条示范带涉及面广,在接下来的建设中仍会遇到不少挑战。”马屿镇乡村振兴办主任颜飞平希望,上级政府在项目落地推进过程中,能给予更多的指导支持。
  在农业生产方面,江山市峰田家庭农场负责人陈彦福也希望,上面能进行更多的技术培训。“近年来,在农技人员鼓励引导下,我们采用生态绿色的方式种植水稻,效果确实不错。”陈彦福告诉记者,去年,他在当地农技推广部门推荐下,尝试了更为环保的控释肥替代普通肥料,尽管价格每吨高出1000多元,但很值得。控释肥肥效更长,可保持120天。“这样一来,每亩可少施15公斤化肥呢。希望农业农村部门提供更多先进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指导,给种植户多‘充电’,从而不断提升生产效益。”陈彦福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