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珍珠清水管网式精准养殖模式

  编者按:
  近年来,我省渔业系统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不断创新实践,摸索出了一批切实有效的绿色生态高效的生产技术模式。为加快渔业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促进全省渔业绿色发展,服务乡村振兴,2018年底,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全省开展了“水产绿色发展好模式”评选活动,“珍珠清水管网式精准养殖模式“等15项模式被评为全省水产绿色发展好模式”。从本期开始,本报分期介绍这15项好模式,供全省水产技术推广和养殖人员参考。

  珍珠清水管网式精准养殖模式是由浙江清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摸索总结的。该模式实现了珍珠养殖既要“珠光宝气“,又要”碧水清波”的目标,是我省近期渔业转型升级促治水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基本原理
  珍珠清水管网式精准养殖模式主要通过自动化管网式珍珠蚌供给投喂系统、悬浮式自动升降挂养装置、贝类养殖的水处理装置及其系统等,完全采用“机器换人”,通过自动化专用设备输送室内配制的河蚌饵料,达到高精度投喂,高密度、高产能、零排放养殖。改变了传统珍珠蚌养殖向水体投肥肥水培藻的模式,避免了对水环境的污染。
基本规程
(一)滴灌养殖。该项目的核心技术是“智能化生态养殖”的标准化模式,旨在充分利用生物链、食物链的纯生态方案,建立自我平衡的生态循环系统,在最小影响环境的前提下,修复水环境,使水体产能平衡,持续运行。
  1.微生物制剂治水:为保证养殖区水质,通过科学使用净水生物饵料,根据立体放养的实际水产配比情况,采用管道输送微生态生物制剂,科学配比,调节水质。
  2.养殖区立体放养:不同水产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摄食方式和营养要求,根据水产动物的食物链原理,合理配比食料,并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调整比例结构。
  3.为河蚌生产专用食料,保证河蚌营养供应。
  4.通过养殖自动化滴灌设备投喂食料。饲料通过管道输送到河蚌体内,避免了在水体中投料,污染水资源,从而提高了水产品的生态属性。
  5.通过微生物和生物制剂分解水体中的排泄物和残骸。
  6.在清水中挂蚌育珠,将珍珠蚌悬浮在水中养殖,避免了过去用废弃饮料瓶挂养方式污染水体的现象,还原清澈湖面。
  7.收获。可做到亩珍珠蚌养殖达8000只以上,超传统养殖方式8倍的养殖密度,大大节约了国内日益稀缺的淡水资源。同时,还能提升珠宝级珍珠的育成比例。
(二)定向培藻
  1.操作流程(1)从水体中采得水样,经过实验室镜检,确定水体有益藻种类,选取一种有益藻,确定扩培方向。(2)在锥形瓶中通过调节ph值、氨氮含量、杀菌等方法,在不伤害目标藻种的情况下,降低杂藻杂菌数量。(3)使用培养基、恒温箱扩培藻种,提高藻种密度。(4)藻种密度达到要求后,按一定比例加入二级培藻桶,放入清水、培养基,继续扩培。(5)达到一定密度后移入三级培藻箱扩培,加入清水、定向肥、少量有益菌,继续扩培。(6)达到一定密度后移入四级培藻池(扩塘方法同上)。(7)四级培养池中长势良好的藻种,就可以放入养殖水体中调节水质,也可以作为基地珍珠蚌的饲料。
  2.藻种选择
  春秋季温度适中时,选用小球藻。特点:容易培养,不仅能利用光能自养,还能利用有机碳源进行生长、繁殖,且生长繁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
  夏季高温时节,选用栅列藻,可与细菌同时附在水中有机物碎片和其他水生植物体上,形成胶质层,吸附有机物;耐热性良好。
  冬季低温时节,选用小环藻。特点:小环藻是水产养殖中调控水质的有益藻类,对水质环境差异化敏感,同时耐低温。
  3.定向一级育种。
效益分析
  适温季节,在珍珠清水管网式精准养殖模式中,每只成龄河蚌每天能滤水50升,以10万只蚌为例,其滤水能力每小时可达200立方米。该模式利用了高密度贝类(每亩8000只以上)治水的功能,相当于在一亩水池里投放了8000台小形净水器。通过自动管网投喂系统给河蚌投喂50%的食料维持生命,让河蚌50%的饥饿时间去滤食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使水体得到持续性的净化。该技术模式也可配套高密度鱼虾类混养。浙江清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实施该项目后,在满负荷运行下,年销售收入8376万元,总成本3969万元,利润4407万元。 周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