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通讯员 车建民
本报讯 3月25日,在现代立体高效智能化循环水养殖池内,湖州弘鑫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小斌投放了今年首批鱼苗。看着在池内畅游的小鱼苗,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10多个月来,公司执着开发的智能化养鱼技术终于投入运行。
2018年5月开始,弘鑫公司与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研发高效立体水产养殖技术。该技术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大大提高养鱼效率,而且降低劳动强度。一个10立方米的水池,全年可实行高密度养鱼,产鱼800-1000公斤。“目前我们已获得4项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司是国内首家开展立体智能化循环水养殖的企业。”李小斌说。
走进湖州弘鑫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车间,只见一个个鱼池里各种鱼儿欢快地游弋着。李小斌告诉记者,目前36个鱼池里养有鲈鱼、花骨鱼、笋壳鱼等品种,均采用立体智能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调节控制溶氧、水质、水温、室温、光照周期等鱼类生长环境,实现无菌和恒温养殖,养殖的鱼一年四季都处在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中。而且该系统适合养殖的鱼类品种范围广,可根据市场需求和行情及时调整养殖品种,如笋壳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甲鱼等市场俏销品种。李小斌说,按公司目前养殖规模,预计年产鱼131万公斤,产值可达7200万元,实现利润1440万元,预计立体智能化养鱼收益比外塘养殖模式高约50倍。
立体智能化循环水养殖将是工厂化养殖的发展方向。李小斌说,这套技术还可与物联网全自动监控终端相连,实现智能化养鱼。项目的核心是“八大系统”:水质监控系统、增氧系统、养殖用水处理系统、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处理系统、自动投饵系统、鱼苗和商品鱼收集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垃圾自动化排放净化系统。通过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养殖,从而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如今,一个1500平方米的养殖车间,只需一个人就可完成对所有养殖池的管理。
湖州是传统的“鱼米之乡”。李小斌的设想是,通过推广智能化养殖技术,把湖州八里店的渔业养殖全部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智慧化生产,大幅提高集约化程度,实现渔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双赢”,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