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农创客: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

  □本报记者 李曜清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正是开春农忙时,一场集结了全省100余名农创客的培训班在江山举办。创客们谈需求,议发展,热情洋溢,意气风发。
  我省自2015年首度提出“农创客”这一概念以来,“农创客”已由当年的800来人增加到如今的2212人。他们将新理念、新方式、新手段、新模式运用于农业领域,并注重以精细、生态、科学的生产经营,强化农产品的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用智慧与汗水实践着自己的梦想,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胡喜枫:鸡犬桑麻里收获诗和远方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心怀田园情愫的胡喜枫来说,他的诗与远方,便是“农业、农村”。
  初见农场主胡喜枫时,记者根本想不到,眼前这个畜着胡须,戴着黑边眼镜,略带文艺书生气的青年,竟是地道的“农民”。
  大学学信息工程的他,毕业后成了一名“码农”。几年下来,他厌倦了乏味单调的生活。2016年,胡喜枫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和妻子一同来到海盐,开始经营他们的逍恬生态农场。经几年的辛勤劳作,种植了檇李、猕猴桃等20多种果蔬,养殖了土鸡。出产的农产品,面向中高端消费群体。
  胡喜枫并不局限于单纯的种养。他有自己的“发展梦”。他认为,单纯种养是初级阶段,农旅观光是中级阶段,他现在已经进入高级阶段,就是开发农场的社群连接功能:定位为周边城市社群的社交连接点,无论是摄影爱好者还是汉服拥趸,亦或是企业家、创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群。
  今年初,胡喜枫和朋友合伙,在江西上饶承包了150亩土地,投入250万元,打算复制他在海盐的“诗和远方”模式。
王晓丽:乡土气息中寄情美丽乡愁
  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正是农创客创业创新、实现价值的黄金选择。创新驱动超越了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我省不少农创客敢为人先,顺势而为,走出了一条“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
  亲朋们未曾料到,王晓丽会辞掉某国有大型银行支行行长的工作,从杭州回到老家江山农村。生性倔强的她表示,不甘于已有的成就,想寻找事业上的突破点。机缘巧合下,她来到了耕读农场,担任总经理。
  耕读农场是当地一位企业家重资打造的现代化农场,集农业种养、休闲观光、会议培训于一体。农场所在的耕读村,之前有水泥厂、养猪场,村里环境脏乱。几年前,村里借着耕读农场的建设,开展环境整治,挖掘耕读文化……昔日的水泥村蝶变为大花园。
  黄泥墙、吊脚楼,水上木屋,农家四合院……别具情调的农居里面,是现代化的酒店设施,加上秀美的村貌和精致的园林风景,耕读村吸引了不少游客。今年春节期间,所有客房被订完,去年光旅游收入就有1000多万元。“这是奋斗者最好的时代。”王晓丽没有后悔回到故乡。如今她对故乡有了更多新的认识,“要让更多人在耕读农场找到故乡的感觉,慰藉乡愁。”
王永波:继承创新间实现产业蝶变
  在浙江农村,有不少农创客把种养业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深度融合,提升竞争力。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断提升农业、壮大事业。
  1986年出生的临海人王永波,是名副其实的“橘”二代。他从小看着父母种橘不易,因为面积少、产量不高,橘子只能卖给小贩,价格被压得很低。“从小就对家乡的橘子有感情,总想做些什么改变它们的命运。”正是这种莫名的感情,让他在2014年辞去商业地产企划工作,回到涌泉镇的老家,接手了父亲的橘园。
  志向指导行动。王永波决心改变父辈传统的产销模式。成立临海市格桔家庭农场,注册“格桔”品牌,并利用微信平台搞销售。经过几年“朋友圈”推广,他有了1万多名微信好友,成为了“铁粉”。去年他卖出了10万公斤蜜橘,产值100多万元。
  王永波的生意越做越大。他把周边100多农户的500亩橘园发展成自己的供货商。所有收购的蜜橘,都有统一的质量管控标准,包装后在他的微信商城销售。他还卖起了嵊州桃形李、仙居杨梅等时令水果,客户遍及五湖四海。去年9月,他还成为了“盒马生鲜”的供货商,当年就供应了2.5万公斤蜜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