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3版:浙江种植业

这些粮油主推技术值得学习

  编者按:
  当前正是春耕备耕时期,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农业增产增收的关键。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本报今日选取其中粮油类主推技术作一介绍,以供农民朋友学习。
水稻篇
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
  技术介绍:该技术指以培育壮苗为基础,以壮秆大穗为主攻方向,以适宜苗穗数量来构建高光效群体,以肥水促控挖掘个体生长潜能,以足穗大穗来获取更高的颖花量,以粗壮茎秆为物质支撑来获得更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的一种水稻栽培技术。
  技术要点:因地制宜选品种。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对品种生育特性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选用大穗型品种。杂交晚稻可选用“甬优12”“甬优538”“甬优9”“甬优15”“中浙优8号”“甬优17”等品种;常规粳稻可选用“秀水134”“嘉67”等品种;早稻可选用“中早39”“中嘉早17”等品种。
  基质叠盘育壮苗。机插水稻基质叠盘育苗,是在结合软盘育秧和工厂化育秧的基础上创新的一种育秧模式,其主要过程包括由育秧中心完成育秧床土或基质准备、种子浸种消毒、催芽处理、流水线播种、温室或大棚内叠盘、保温保湿出苗等。其中需要注意的是:(1)播种后的秧盘每叠25-30盘,最上面摆放一张装土但不播种的秧盘,整齐摆放在温室内,在温度30-32℃、相对湿度90%-95%条件下保持2-2.5天,待种子出苗立针后直接移入秧田或大棚苗床育秧。(2)播种量要与栽插秧龄配套,播种量高的要缩短秧龄,秧龄长的要降低播种量。如机插栽培在3.5叶前移栽,早稻秧龄20-25天,每盘120克(干种子,下同);单季稻秧龄12-16天左右,杂交晚稻每盘50-70克;连作晚稻秧龄15-20天,每盘播种50克。
  稀植早发促壮秆。根据目标产量适宜穗数和秧苗素质等确定合理基本苗,实行宽行、少本、稀植、足苗,促进壮苗早发,播后40天内够苗,为中后期群体通风透光、强根壮秆、形成高光效群体奠定基础。早稻机插在4月中旬移栽,30厘米×11.3至12厘米或25厘米×14厘米,基本苗6万-8万,用种量3-4公斤;移栽推迟的,每亩基本苗增加到8万-12万。单季杂交晚稻行距30厘米以上,株距20厘米以上,每亩栽插0.8万-1.1万。手插每丛1-2本,基本苗1.1万-1.6万;机插每丛2-3本,基本苗2.2万-2.8万。手插每亩用种量0.4-0.8公斤,机插或直播每亩0.8-1公斤。单季常规粳稻直播或机插用种量2-2.7公斤,基本苗4.5万-6.5万。机插30厘米×14至18厘米,穴直播30厘米×14至18厘米或25厘米×16至20厘米。
  三沟配套调水气。整理田块时在田块中开“田”或“中”字型沟,沟宽约40厘米、沟深20-25厘米。加深田外排水沟渠,做到三沟配套,排灌顺畅,以利于调节水气,使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协调生长,促进壮苗早发、壮秆大穗。移栽前,大田沟内灌满水,保持畦面无水层或薄水层,以利小苗浅插或摆栽,提高移栽质量。秧苗栽插后2-3天内,保持薄水层护苗。在有效分蘖期,浅水灌溉与露田交替进行,确保田间湿润通气,以促进根系生长。在够苗期,要及时加深丰产沟,排水搁田。一般在播种后40天左右开始搁田。搁田多次进行,由轻到重,单季晚稻搁田20天左右,使田土均匀硬实,田面不陷脚、开细裂缝,群体叶色褪淡落黄,无效分蘖得到控制。对于排水不畅的田块,到达倒3叶露尖之前仍需要轻度搁田。在拔节、孕穗和灌浆时期,进行干湿交替灌溉,在成熟期前7天左右断水,防止断水过早引起早衰。
  巧施穗肥保大穗。根据目标产量、土壤供氮能力,确定氮肥的施用总量,氮磷钾配合施肥。一般亩产600公斤总施氮量10-12公斤;亩产700-800公斤,总施氮量15-19公斤,其中化肥氮14-17公斤。提倡增施硅肥、有机肥,施用缓释肥等新型肥料。在实际生产中,要以“看苗、适时、适量”为原则施用穗肥。一般化学总氮量的30%-40%用作穗肥,在倒4叶露尖(距始穗约38-40天)至倒2叶露尖(距始穗约25天),在群体叶色褪淡落黄(叶色顶4叶<顶3叶)基础上施用1-2次。群体叶色一直不落黄,则穗肥不施氮肥,在灌浆初期补施少量肥料。群体够苗迟、落黄早的田块,促花肥提早倒5叶露尖时施用。一定要避免穗肥施用过多、过迟,导致植株徒长过多消耗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引起碳氮比失调,增加颖花退化数量,降低结实率。
  绿色综合防病虫。采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杀和科学用药手段,综合防治病虫害。生态调控上,可在田埂上种植香根草或显花作物,引诱害虫保护天敌,或释放赤眼蜂。理化诱杀上,可安装杀虫灯,使用性诱剂诱捕害虫。科学用药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适时防治病虫害。我省晚稻孕穗到抽穗期常遇多阴雨天气,穗期病害发病风险高,防控难度大,需要选用合适药剂、及时防治,提高防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籽粒着粒密度大、易感稻曲病的籼粳杂交稻品种,在10%-20%第一次用药,如遇阴雨天气,6-7天后再用药一次。施药要避开上午10时至下午2时扬花时段,用药后遇雨淋刷,及时补打农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技术介绍:该技术是指根据品种特性、土壤地力水平及目标产量,用“叶龄模式”将生育进程在时间上精确定量;用群体质量指标理论将高产群体的空间结构和各生育阶段的发展指标作精确定量;在栽培技术上,围绕构建高产群体各生育阶段适宜的生长指标,针对不同栽培条件,对密度、肥、水等主要调控技术进行精确定量的一种水稻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以“适宜的最少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物化技术数量”,达到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技术要点:一是根据品种主茎总叶片数、伸长节间数和播种期预计主要生育期、叶龄期;二是根据品种特性和目标产量的穗粒重构成确定有效穗;三是根据种植品种预计主茎总叶片数和伸长节间数、有效穗数和移栽叶龄确定基本苗;四是根据品种类型、目标产量和土壤供氮能力确定总施氮量;五是根据前氮后移原理和叶龄模式确定前后肥比例以及氮肥施肥时期和数量;六是根据预计穗数及够苗期和成穗率确定搁田时苗数及其叶龄期。
早稻早播早栽促早增产技术
  技术介绍:该技术是指根据当地早春回温情况,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尽早播种,提早移栽,促进早稻提早成熟,为连作晚稻争取生长季节的一种栽培技术。
  技术要点:适期早播。机插栽培在3月17日至4月5日,旱育秧栽培和抛秧栽培在3月下旬日平均气温≥8℃后尽早播种。
  培育壮秧。机插标准育秧播种量每盘120-125克(芽谷150-160克),旱育秧每盘100-125克(芽谷140-180克),抛秧塑盘育苗每盘50-60克(芽谷70-85克)。每亩大田用种量3-4公斤,机插每亩用盘量25-30盘,旱育抛秧60-70盘。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叶蘖同伸壮秧。
  小苗早栽。4月8日-4月18日,当秧苗叶龄2.2-3.5叶,苗高10-13厘米时,要高度关注天气预报未来7天天气趋势,选择冷空气过后的“冷尾暖头”抢连续晴天或温暖天气尽早移栽。早稻移栽宜在4月22日前结束。
  开沟做畦。大田早翻耕,移栽前1-2天施好基肥,开沟做畦,整平畦面,待泥土稍沉实后移栽。移栽时沟内灌满水,畦面无水层,以利浅插或摆栽,提高移栽质量。
  少本移栽。旱育秧栽培行株距为24厘米×14厘米;机插为30厘米×11至12厘米,每亩丛数1.85万-2.0万。旱育秧和抛秧栽培每丛3-3.5本,每亩基本苗6万-7万;机插每丛3.5-4本,每亩基本苗6.5万-8万。
  精确施肥。根据水稻品种类型、目标产量和土壤供肥能力确定施肥总量。一般本田每亩施纯氮10-14公斤,磷肥4.5-5公斤,钾肥5-8公斤。氮化肥基蘖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7:3。
  合理灌水。浅水插秧、寸水活棵、湿润分蘖、及时搁田、浅水养穗、干湿灌浆,防止断水过早。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由于实行短龄早栽,移栽初期苗体幼小娇嫩,对除草剂比较敏感,因此,前期化学除草一定要选用对小苗无伤害的除草剂。根据当地病虫害预报,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
水稻缓(控)释肥轻简化施肥技术
  技术介绍:该技术是指应用能缓慢释放主要养料的水稻专用缓(控)释肥料,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总用氮量的一种新型肥料应用技术。
  技术要点:根据作物产量目标、土壤供肥能力和缓(控)释肥的含氮量来合理确定肥料用量,并作为基肥在翻耕后耙平前一次性施入,混合在10厘米土层内。在分蘖期或穗期,视水稻生长情况,再补施一次速效肥,以满足水稻正常生长之需。
  在肥料选择上,根据市场情况,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缓(控)控释肥产品作为基肥,追肥选择普通肥料。单季稻生产选择肥料氮素60-90天释放率80%、缓效氮肥比例占总氮量30%以上的包膜控释肥产品,在土壤保肥性好的田块也可选择添加硝化抑制剂的稳定性肥料。
  推 荐 缓 (控) 释 掺 混 肥(N-P
2
O
5
-K
2
O 22-8-12)或相近配方,氮肥中应有30%释放期为60-90天的树脂包膜型控释氮素,稳定性肥料的氮肥养分供应期为50-60天。施肥量以测土配方施肥为基础,结合土壤肥力状况或目标产量确定。
  在施肥方式上,基肥应用缓释肥侧深施肥或抛肥机撒施后耙田,追肥以喷雾式抛肥机撒施或人工撒施。氮肥总用量的70%以缓(控)释肥作为基肥,其余30%氮肥作为早稻分蘖期追肥,单季晚稻或连作晚稻作为孕穗肥追施。施基肥前控制田面水深度,减少稻田径流损失风险,穗肥看苗补肥。
稻鱼生态高效种养技术
  技术介绍:该技术是指利用现有稻田,根据鱼(鳅、鳖、虾等)类养殖要求进行挖养殖沟等适当改造,种植水稻和养鱼的综合种养技术。
  技术要点:根据当地种养习惯,选择合适的水稻和鱼类品种,采取稻鱼(鳅、鳖、虾等)共生或轮作的模式,合理安排茬口,开展水稻种植和稻田养鱼(鳅、鳖、虾等),达到互利互赢。水稻可吸收消化养鱼产生的营养物质,鱼类可吃掉稻田的害虫,减少水稻生产中农药和化肥的投入量,稻田又为鱼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增加鱼类产出,增加稻田综合效益。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
  技术介绍:该技术针对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低、肥料施用不科学、氮肥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施肥机插一体化装备,缓控释肥,肥料定位机械深施等,实现水稻减肥高质高效生产。
  技术要点:一是根据熟制、品种及安全齐穗期等,选择优质、高产、抗性好、抗倒、适于机插的水稻品种,培育壮秧;二是机插前2-3天做好大田耕整,要求稻田“平整、洁净、细碎、沉实”,田面泥浆沉实而不板结,机械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三是选择有定量施肥和插秧功能的一体机,及适合我省水稻机械深施的专用肥料。肥料颗粒直径范围应在0.2-0.5厘米,符合水稻优质高产营养生长需求。水稻机插施肥一体机使用前要进行全面检查与试运转,确保种植部和施肥部运转正常,及明确所用机型在正常田间作业条件的各刻度对应的施肥量;四是机械作业,根据不同季节类型水稻的基蘖肥需求量及肥料养分含量,适时调节施肥机目标施肥刻度,确保合理的机械施肥量,同时根据水稻品种、栽插季节、插秧机选择适宜机插密度,提高机插效果。
旱粮篇
甘薯产地大棚储藏保鲜技术
  技术介绍:随着近年来甘薯种植大户的增多,10月份鲜薯集中上市时,鲜薯滞销问题时常出现。因此,产地鲜薯储藏保鲜技术需求越来越迫切。该技术具有成本低、投资小、保鲜效果好、保鲜期长等特点,秋季收获后可安全储藏至次年3月底,适合我省甘薯产区小规模鲜薯储藏。
  技术要点:大棚选用。选择GP625或GP825型钢架大棚,中间加临时立柱防止冬季大雪,可与春季的育苗大棚共用。储藏前1个月覆盖大棚膜,棚内土壤平整,表面均匀撒施生石灰每个标准棚20公斤左右,扣棚消毒1个月。适宜开始储藏时间为10月中旬,打开裙膜及两端通风,大棚膜上覆盖两层100%遮光率的遮阳网。
  鲜薯准备。选用晴天并且土壤干燥时收获田间无黑斑病、茎腐病等病害发生的鲜薯,以6月1日后种植的为宜,避免储藏4-5月份种植的春薯。甘薯宜上午挖掘,田间晾晒半天,当天进大棚,可采用网孔袋、编织袋装,也可用箩筐装,或散装。袋装的每袋15-25公斤左右,1个人能轻松搬动为宜。需要分级销售的,应在田间分级,分开堆放。
  入库方式。棚内堆放时应中间留80厘米宽过道,两边堆放,离棚边60厘米。高度1.2-1.5米为宜,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坡型。从大棚一端开始堆放,离门2米。堆放时上面覆盖厚土工布,两边放置稻草捆,保持大棚两端及两侧裙膜日夜通风。
  日常管理。夜间最低气温4℃以上时,保持昼夜通风状态,白天最高气温低于12℃、夜间最低气温低于4℃时,分别封闭大棚。最低气温低于-1℃,或下雪前,堆上及大棚内两侧空隙增加稻草,或临时性覆盖塑料膜,待低温过去再撤除塑料膜。3月份后气温回升到晚上4℃、白天12℃以上时,两侧适当通风。
甘薯纸册微营养钵种苗技术
  技术介绍:甘薯通常采用剪苗扦插育苗,在雨天及土壤潮湿时成活率较好。但近年来异常气候频发,在甘薯扦插季节,遭遇持续干旱而影响成活率的状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甘薯生产。本技术采用直径1.9厘米的育苗纸册,薯苗假植扦插、发根成活后,带土带容器移栽,具有成本低、抗旱成活好的优点,也可应用于早春甜玉米等的育苗移栽。
  技术要点:选用纸册。选用黑龙江造纸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的直径1.9厘米,高度15厘米,1400孔的蜂窝状蔬菜育苗纸册,请厂家发货前按高度切成3段,每段高度约5厘米。
  整畦铺膜。在田间或大棚内,平整一块宽度100厘米、长度适宜的畦面,铺设地膜。
  铺设纸册。将育苗纸册铺设在畦面的地膜上,拉开、扩张纸册,并用竹签固定两端。
  灌营养土。向蜂窝内灌入事先准备好的不带甘薯病原菌的干燥营养细土,磨平、拍实。
  灌水盖膜。用洒水壶浇透水,覆盖地膜,搁置半天到1天。
  填注细土。待蜂窝间纸张被水完全浸润,其粘接的水溶胶溶解,蜂窝间能脱离时,按每4-5行分离5-10厘米,中间填细土固定。
  剪插薯苗。剪取带3-5张展开叶的薯苗,长度不超过15厘米,掰除基部1-2张叶,插入蜂窝孔中。
  控制温度。插好后浇透水,覆盖小拱棚膜,晴天温度较高时,拱棚膜上覆盖遮阳网降温,控制膜内温度在20-35℃之间。
  及时移栽。一般3-4天发根,5-6天可揭膜炼苗,炼苗1天以上可移栽大田,最佳移栽时间为插苗后7-10天,大田生产最长不得超过15天,否则容易影响薯块形状。种植采苗圃,用于扩繁的,时间长度不限。
鲜食花生、玉米间作套种双季栽培技术
  技术介绍:花生、玉米在我省均以夏季鲜食为主,嫩花生味甜、脂肪含量低,上市早,深受城乡百姓喜欢,种植效益显著。玉米、花生高秆矮秆结合,适合间作套种,在我省能实施一年双季栽培。花生、玉米间作套种后,花生早春第一季亩产量约在350公斤,夏季鲜果可达到300公斤,一般每公斤10元左右,亩产值6500多元;玉米双季每亩可获鲜玉米棒3000根左右,每根1元以上,亩产值3500元以上。该技术一年双季栽培、收获四茬,亩产值超过万元,种植效益显著,适宜在鲜食花生种植区示范推广。
  技术要点:品种选择。花生,选择中小粒果的早熟品种,如“四粒红”“花育20”等;鲜食玉米,选择“美玉7号”“美玉8号”“浙凤糯3号”等。
  整地。翻耕后连沟90厘米作畦,亩施复合肥40公斤作为基肥。
  播种。春季:花生3月下旬4月初,穴点播,深度3-4厘米,每穴2-3粒种子,行距30厘米左右,株距25厘米左右。玉米播种深2-3厘米,每穴2-3粒,行株距30厘米左右。按照两畦花生一畦玉米的模式进行间作套种,每畦均2行种植。播后均覆盖白色地膜。夏季:花生在春季鲜花生收获后,立即平整土地,7月中旬播种,玉米比花生迟10-15天播种,不覆盖地膜。
  定苗。春季花生出苗后及时破膜引苗、间苗,玉米出苗后,及时破膜、间苗。花生每穴留2株壮苗,每亩定植4000-4500穴;玉米每穴留1株壮苗,每 亩 定 植1200-1500株。
  培土。定株后视生长情况,及时进行培土,花生开花后,及时进行培土,利于果针入土。玉米在出苗后30-40天及时在根部培土,防止中后期穗子大而发生倒伏。
  收获。春季:鲜食花生春播生育期在100-110天之间,7月上中旬收获完毕。鲜食玉米生育期在90-100天之间,6月底至7月初收获完毕。夏季:鲜食花生生育期在 90-100天之间,10月中旬收获完毕,也可以待完全成熟,收老花生。玉米夏播生育期在90天左右,10月底收获完毕。
油料篇
油蔬兼用型油菜生产技术
  技术介绍:在长期的品种选育和生产实践中,“双低”油菜的菜用品质得到很大提高,已培育成锌、硒和各种维生素含量高,食味佳,不同熟期和株型类型的多个油蔬兼用型油菜品种(系),可在生产实践中示范应用。
  技术要点:
  移栽种植方式。一般用于鲜食油菜苔的销售和配送。浙中南地区9月下旬-10月上旬,浙北地区9月中下旬播种育苗为宜,苗龄35天左右。亩施尿素5公斤加氮、磷、钾15:15:15的复合肥20公斤作为基肥,趁土壤墒情好时,翻耕、整地、播种,播种量为每亩0.5公斤。
  本田基肥。最好用农家有机肥,可提高菜苔食味。用化肥亩施尿素10公斤加氮、磷、钾15:15:15的复合肥30公斤,硼肥1公斤作为基肥,施于翻耕后整地前。
  移栽密度。早播早栽稀植每亩3000-4000株,迟播迟栽密植每亩4000-5000株。油菜抽薹期亩施苔肥尿素20公斤,促进油菜生长,其它田间管理与油用油菜栽培技术相同。
  采苔时间和注意事项。一般苔高 40厘米时,摘油菜顶苔高15-20厘米,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进行,防止植株摘苔伤口遭病菌侵入,摘苔后亩施尿素8-10公斤,促进分枝生长,提高产量。摘苔后不收菜籽,可隔5-7天采一次菜苔,连采3-4次后,翻耕用于培肥。用于油蔬兼用栽培,则不再采摘菜苔,待油菜成熟后收籽榨油。
  直播种植方式。一般用于油菜苔加工脱水蔬菜和速冻蔬菜用规模化生产。浙中南地区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播种,浙北地区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亩施尿素10公斤加氮、磷、钾15:15:15的复合肥30公斤,硼肥1公斤作为基肥,播种量为每亩0.2-0.3公斤,早播播种量每亩0.2公斤,迟播增加到每亩0.3公斤。播种可选用湖北中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油菜精量播种机或武汉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黄鹤牌2BFQ精量直播机,两种机械都能一次完成旋耕、施肥、播种、开沟、覆土几道工序。
  采苔时间和注意事项。一般苔高35-40厘米时,用茶叶收割机收割油菜苔高15厘米,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进行,防止植株伤口遭病菌侵入。摘苔后亩施尿素7-8公斤,促进植株生长。摘苔后不收菜籽,可隔5-7天再采一次苔,连采2-3次后,再翻耕用于培肥。用于油蔬兼用栽培,则不再采菜苔,待油菜成熟后收籽榨油。其它田间管理与油用油菜栽培技术相同。
油菜减肥减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技术介绍:针对油菜化学肥料和除草剂施用量过大和使用不当的问题,通过培育壮苗,减少常规育苗中防治猝倒病发生的药剂用量;施用符合油菜生长发育规律的油菜专用肥,采用侧深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做窄厢,开深厢沟,防止土壤积水,减少渍害发生;利用无人机植保机械,防治花期菌核病,提高药效,减少施药量。使用该技术,可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用量25%以上,油菜籽平均增产3%,可在油菜稀植栽培区域全面推广。
  技术要点:油菜育苗。9月中下旬油菜穴盘育苗,采用机器播种,保证每穴单粒,免去人工间苗环节;播种后采用微喷灌方式浇透基质,之后根据基质干湿程度适当浇水,不宜过勤,防止高脚苗;一般情况下育苗期间不用施肥,若苗叶较黄,少量尿素兑水喷施;苗龄控制在40天左右。
  耕地、整地。前茬腾地后,土壤水分适宜情况下及时翻耕,耕田深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耕地均匀,不漏耕,结合耕地,增施有机肥;整地要求平整,土壤细碎;开沟深25-30厘米,厢面宽70-80厘米。
  施肥、移栽。采用油菜专用肥作为基肥,施肥量为每亩40-50公斤;采用条施,施肥深度20厘米;移栽时每行2株,移栽密度为每亩3000-4000株。移栽前,用金都尔封草,喷药时要均匀仔细,厢沟两侧均要打药。
本版稿件由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