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乡村故事

全年无休 为小岛村民摆渡30年

这位女船长成了岛上最美风景

  •   乍暖还寒的日子,象山石浦延昌码头有些冷清。随着一阵咸腥的海风吹过,水面荡起涟漪,等候在码头的人开始朝海岸走去,“象农渡98”号渡船靠岸了。47岁的吴爱图是这条“农渡船”的船长,也是宁波唯一的“农渡船”女船长。30年摆渡,让她成为了岛上最美风景。
    17岁跟随父亲上船,一艘渡轮养活两代人
      石浦港中间有个小岛,叫铜钱礁岛,岛上居民家家户户以海为生。摆渡船是岛上人出岛唯一的交通方式。碰上台风季,渡船停航,小岛几乎与世隔绝。
      吴爱图父亲吴福亮今年73岁,是个老渡工,在船上干了一辈子,有5个孩子,吴爱图是家中长女。吴爱图17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她跟随父亲上了渡船。“我是哭着被拉上船的,没办法,母亲不在了,只有我顶上。”
      船上的日子单调乏味,对17岁的少女来说,日子过得很难熬。“一家人指着这个吃饭,弟弟妹妹还小,只有我上船帮忙。哭了好一阵子,才开始慢慢适应。”起初,父亲开船,吴爱图负责收钱。空闲的时候,父亲会在驾驶舱手把手教她,很快她就能独自操控了。
      上船后,吴爱图的生活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渡船。日子虽苦,但渡船养活了两代人。“以前,父亲靠着老渡船养活了5个孩子。我们夫妻俩靠着这艘渡轮,把女儿拉扯长大。”
    丈夫救人没能回来,她毅然回到渡轮接着干
      开渡轮是件苦差事,对女人来说更为不易。但吴爱图说起这些,总是云淡风轻的模样。“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从最兴盛时每一趟有七八十人,到如今铜钱礁岛总共只剩七八十位老人,但吴爱图始终不忘初心,每次开船,她都全心投入。
      做这一行30年,最难忘的就是夫妻俩在渡轮上的日子。“我们总盼着,等女儿出嫁了,我们就上岸享享清福。”但这个梦想终究落了空。2016年12月的一个晚上,有村民急着要出门,丈夫二话不说,出门开船。
      村里有人生病,或者碰上生孩子这样的事,对他们来说再平常不过。然而,那一次出门后,丈夫却再也没有回来。“听说是为了救一个落水的人。人是救上来了,自己却因体力不支再也没上来……”
      听到这个噩耗,向来坚强的吴爱图直接瘫倒在地,她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整整20多天,她闭门不出,天天以泪洗面。她不知道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根本没心思开船了。一想到他,心里说不出的苦。”
      当时很多村民担心:这个渡轮肯定开不下去了。
      谁知道,一个月不到,吴爱图再一次回到了渡轮上,只是脸上少了往日的神采。她比谁都清楚,如果她不开,村里的人就出不去了。“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个,年纪大的,又不会开。”
    每天往返五六十趟,30年来从未出过状况
      3月4日,53趟;3月5日,56趟;3月6日,55趟……在驾驶舱内,笔者看到了吴爱图的《航海日志》,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每天的客流量及班次。
      从延昌码头到铜钱礁岛,乘船时间约10分钟。这样的航线,她每天要开五六十趟,一天的客流量在500人次左右。初步估算,30年来她已运送了450万余人次。
      “以前的老渡船,夏天热,屁股上全都是痱子。冬天,船舱透风,手上全是冻疮。”吴爱图说,从早上6点忙到傍晚6点,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中午只有45分钟吃饭时间,煮个泡面或到小店吃碗海鲜米豆腐,是她最稀松的日常。
      “船老大”大多是站着开船,而吴爱图却是坐着转动船舵。“我个子小,这是专门为我定做的。不然站着,我连这船舵都够不着。”30年来,这个几平方米的驾驶舱就是她的世界。
      在海上航行,危险随时可能出现,需要百分百的专注和冷静。“有一次涨潮,一排船缆绳断了,潮水又急,那排船直接压向渡船。当时真的吓懵了,赶紧掉头,用尽全力把船靠岸,所幸没事。”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吴爱图至今心有余悸。而一到休渔季,铜钱礁岛附近停靠了100多艘渔船,每次停靠渡轮都是一次考验。但吴爱图凭借精湛的技术,30年来从未出过状况。
    期待着退休的日子,她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以前,农村渡船采用的是“以渡养渡”和承包经营的模式。由于没有换班的渡工,这么多年来,吴爱图全年无休。去年8月,象山港航管理部门对农村渡运实行了改革,吴爱图从“个体户”摇身一变成了“企业职工”,参照国企标准领取工资,享受社保,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现在收入增加了,还有休息时间,总算熬出头了。等女儿大学毕业,我也快退休了。我想好好去看看这个世界,把以前耽误的日子补回来。”吴爱图开玩笑地说,“人生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我想自己来支配。”
      薛曹盛 宋兵 毛沄芝/文
    张培坚/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