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双林绫绢被誉为“东方丝织工艺之花”,享誉海内外。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近年来,双林绫绢这朵传统工艺奇葩借助现代文化创意,已从书案重回百姓生活。绫绢的应用越来越广,也让这项日渐萎缩的千年传统工艺重焕光彩。目前,双林镇的绫绢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亿元。
近日,笔者走进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探访双林绫绢的传承与发展。
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这家前身为双林绫绢厂的老字号,创建于1958年。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郑依霏带笔者走进一幢颇具年代感的老车间,车间内20多组老旧梭织机正在一刻不停地运转着。“别看这些机器陈旧,但都是‘熟练工’,要织造出仿古类绫绢还真少不了它们嘞!”郑依霏介绍说,双林绫绢生产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太元年间,吴兴太守王献之在任时以白练书写,有“王献之书兼欣白练裙,练即绢也”的记载。而他们这座厂如今依然保留着双林绫绢最完整的织造流程和技艺,是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目前公司年产绫绢20万米,产品成了全国各大博物馆用于书画装裱、修复的紧俏货。
郑依霏坦言,绫绢以往主要用于书画装裱,市场狭窄。近几年绫绢产业更是日渐萎缩。但公司不断创新,推出了仿宋、仿明清等仿古绢,同时通过互联网拓展私人订制等销售渠道,在传承这项古法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文创产业的发展,研发出更好的绘画、装裱用绢。“我们现在用生绢替代传统的矾绢作为绘画用绢,可以大幅度提升绘画作品的保存时间。”接着,郑依霏拿起几把雅致的绫绢扇告诉笔者,这是他们公司迎合当下热播的古装电视剧,与苏州的团扇制作传承人合作推出的仿古宫廷团扇,很受市场欢迎。
在双林镇新我电商创业园内,有一家传承绫绢风筝传统工艺的文创企业——湖州逸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地方虽不大,却是一个风筝的世界,特别是这种风筝的造型和质感,可以一下子把人拉回到童年。
大到3.6米宽的蝴蝶风筝,小到手掌般大小的“掌燕”,风筝形态各异,色彩鲜亮。据该公司负责人沈钰婷介绍,他们开发了蝴蝶、脸谱、龙型、宫灯等十多个系列的绫绢风筝产品。
在一张大桌前,做了30多年绫绢风筝的庄根弟正一丝不苟地在洁白的绢面上绘制图案。他介绍,双林的绫绢风筝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北京的曹氏风筝工艺传到双林,与本地特色工艺——绫绢相结合,他的师父便是曹氏风筝第五代传人。“这些风筝取材精良,一个风筝要通过几十道繁琐复杂的特殊制作工序,并且都是纯手工制作、绘画,光削细竹片、熏骨架就有很多严格的讲究,要保证两边竹片的大小、重量、薄厚、弯曲度相同,造型对称,每一步工序都不能有一丁点差错。”庄师傅说。
正因为手工艺的复杂,这里一个普通的沙燕风筝可以卖到300元,最贵的风筝可以卖6000多元。“我们这里的客户以北京、上海为多数,这些风筝多用于当纪念品、背景墙装饰。”沈钰婷说,他们的绫绢风筝还借助电商平台,销往日、韩、美、德等国家。
而在双林呈祥绫绢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正在生产用于古籍线装书封面的绫绢产品,公司负责人谢雪祥将几套古籍线装书成品展示出来,封面可谓色泽光亮、花形雅致、古意盎然,难怪双林绫绢有“轻如朝雾,薄似蝉翼”一说。
谢雪祥说,近来年,古籍印刷市场越来越大,他们以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不少客户。公司还在研发无缝绫绢墙纸的生产工艺,下个月就可以投放市场,面对巨大的家装市场,目前来看市场前景还是不错的。
管安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