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
富
模式
”赋
能锦平致富
振兴
□本报记者 李军
“我们要快点干,太阳快下山了。”
3月19日傍晚,记者来到武义县桃溪镇锦平村村口时,村支书吴献全正陪着画师们,在畲乡驿站的墙面上画画。整面墙上,已基本完工的稻谷丰收图,在夕阳的映衬下,鲜活而夺目。
锦平村位于武义县南部山区,离县城约30公里,畲族人口有600多,占到全村的30%,是典型的民族村。“这几年,我们村依靠稻米、蚕桑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但带动村民一起增收致富,还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40多万元。”谈及近几年锦平村的发展变化,吴献全多有喜色:5月底,畲乡驿站和畲乡农产品展销中心将完工,可使村集体再增收一二十万元。
2009年,村里成立了锦穗粮食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60多亩,一下子把许多抛荒田利用起来了。农户以土地入股、成为社员,每亩可以分到150公斤稻谷。合作社对粮田统一种植管理,现在亩产有500多公斤。由此,不仅有效利用了村民外出打工而抛荒的土地,还让低收入村民在村级经济的发展中尝到甜头,又给村集体增加了收入,一举三得。现在,合作社智能碾米机等农机设备一应俱全,优质大米卖到每公斤10元,有机米可以卖到16元。“日前,在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省农业农村厅主要领导还为我们的大米‘点赞’呢!”吴献全兴奋地说。
在合作社的锦平有机稻米加工中心,记者遇到了社员邹海红。“以前我们自己辛苦种点稻,产量还不高。现在不用操心就能分到粮,轻松多了。”邹海红告诉记者,她家4个人,有1亩多田,去年从合作社分到稻谷100来公斤。
蚕桑种养是锦平村的传统产业,目前全村有桑园1000多亩。近年来,为延长产业链、提升桑园效益,村里将桑叶加工成桑叶茶等衍生产品,拓宽了销路。连续7年举办畲族蚕桑文化旅游节,影响力不断扩大,带动了蚕桑产业游的发展。吴献全介绍说,蚕桑产业借助三产融合模式,发展势头很好,已成为村里的一大支柱产业。“富村+富民”的“双富模式”,将村集体经济与农民积极参与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让锦平村实现了“大家”与“小家”的共赢。“目前,我们村正在申报‘山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争取通过‘山客’品牌的塑造,不断打响锦平稻米、桑叶茶等的知名度。要继续加强与金华市市场发展集团等的对接,结合畲乡驿站、电商平台等,推进农产品实现更优的市场化营销。”谈及锦平村的未来,承包工程出身的吴献全成竹在胸,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