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林业

山更绿 水更清 民更富

浙江林业“两山”转化通道越拓越宽

  •   一组数据印证浙江林业高质量建设成就:  全省森林覆盖率61.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0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其中平原地区覆盖率20.01%;
      林木蓄积量3.67亿立方米,比10年前增加1.25亿立方米;
      阔叶林加针阔混交林面积占62.48%,其中阔叶林面积已超过针叶林面积,并呈逐年增长态势;
      2017年全省森林共吸收二氧化碳6742.27万吨,释放氧气4922.27万吨;
      生态服务功能总值达5778.66亿元;
      ……
      10多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让绿色一寸寸在浙江大地上延展,大家明显感觉到山更青、水更绿、生态更美好,国土绿化“颜值”高;民更富、村更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越拓越宽,国土绿化带来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越来越高。
    国土绿化美化助推美丽浙江和大花园建设
      10年前的开化县龙门村,“吃粮靠救济,穿衣靠养猪,用钱靠砍树”,全村人均收入4115元,村集体“0”收入,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近几年,龙门村通过建设森林人家,大力发展乡村森林旅游休闲养生业,从“砍树”到“护树”,从“养猪”到“养人”,现拥有民宿53家,全年接待游客18.4万余人次,人均收入1.9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3.5万元。
      龙门村的美丽嬗变是我省高质量推进森林浙江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我省通过开展高水平国土绿化美化、平原绿化、“一村万树”等行动,有力助推了美丽浙江和大花园建设;通过加强林地、公益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加快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强化森林消防和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维护了国土生态安全;通过发展竹木、花卉苗木、木本油料等产业,加快发展森林休闲养生产业,大力推广“一亩山万元钱”,促进了林农增收致富,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通过探索林地“三权”分置,开展林业股份合作制、林地经营权流转和林业金融改革,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通过森林城市创建,挖掘古道古树文化,组织开展植树节、生态日、爱鸟周和全民义务植树等活动,提升了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国土绿化美化是美化家园、改善生态、造福子孙的事业。眼下,又进入一年一度的绿化造林月,全省各地组织开展各类义务植树活动。绿色,继续在浙江大地延伸。
    挖掘绿色经济促进林农增收乡村振兴
      建德有一片楠木林,前两年一次山洪暴发,被水冲倒的一株楠木经评估价值20多万元;诸暨一棵1300多岁的“香榧王”,年产出有10万元……这些发生在珍贵树上的历史故事,正一个个被人们从生态、文化、景观价值等方面挖掘出来,并推动《浙江省新植1亿株珍贵树五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入。
      珍贵树多为阔叶树,根系发达、挺拔俊秀、冠幅宽大,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等方面功能更强,是生态效益最好的森林群落之一。在国家发布的192种珍贵树种参考名录中,我省选种了南方红豆杉、红豆树、花榈木、浙江楠、紫楠、桢楠、闽楠、毛红椿、海南黄花梨、银杏等78种。目前,珍贵树种赠苗造林、基地建设、补植培育、“四旁”植树、发展示范等五大行动正在实施当中。再过数十载,珍贵树种将长成苍天大树,遍布浙江大地,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更是挖掘绿色经济,促进林农增收的“蓝海”。近年来,我省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开展“一村万树”等行动,建设各类主题公园,保护修复森林古道,有效改善农村绿化环境,为森林旅游的兴起提供了硬件保障。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乡村森林资源和景观优势,全省范围启动“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创建活动。
      淳安县下姜村就是通过森林人家创建活动,培育了23家民宿,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休闲入住。临安区指南村自建设森林人家以来,游客逐年增多,去年接待了75万人次,农家乐和民宿发展到65家,森林旅游业收入约2250万元,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
      截至目前,全省已命名森林特色小镇14个、森林人家269个。通过这些项目建设和示范引领,有力促进三产融合、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些曾经贫穷落后的偏僻乡村,成为明星村、风景点、旅游休闲养生福地。森林旅游收入的大幅增加又进一步激发创业激情,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2018年,全省森林休闲养生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林业行业第一大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越拓越宽。
    保护与利用并举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
      嘉兴地处平原地区,辖区内没有源头水,只有过境水,位于最下游的水体水质很不好。为此,该市专门在自来水厂取水地建造了人工湿地——“石臼漾”湿地。当水流经湿地时,流速减缓,水中的有机质、氮、磷、重金属等物质,经过沉降、植物和土壤吸附、微生物分解等过程后得到净化。根据对湿地进出口水质长期监测,石臼漾湿地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氨氮去除率平均达41.9%,总磷和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16.6%和10.8%,进口处Ⅳ类至劣Ⅴ类水质的水体,流经湿地约4到8天,至湿地出水口处可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湿地建设和保护有效解决了嘉兴吃水难吃水不安全的问题。
      湿地是地球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生态服务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切实加强对包括湿地公园在内的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自然遗产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有利于夯实国土生态安全基石,有利于世代传承珍贵自然遗产,有利于持续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
      据统计,我省已建有国家公园试点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6处、风景名胜区59处、森林公园127处、湿地公园49处、地质公园14处、海洋特别保护区13处,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下一步,我省将保护与利用并举,进一步拓展生态服务功能。
      ——将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各类保护地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建立保护地资源基础台账;
      ——制定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办法并开展试点,实现一个自然保护地,保留一块牌子,建立一个管理机构;
      ——加大自然保护地监管保护力度,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监测监管平台建设,及时掌握保护地动态,让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最严格的保护;
      ——结合我省大花园建设,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推进“十大名山公园”“十大海岛公园”建设,让全省人民都能享受到优美的保护地环境资源。
      人们对国土绿化的需求,正从绿化、彩化、美化的“颜值”追求,上升为生态化、功能化、文化的价值追求。到2022年,全省将构建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国土绿化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大花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本报综合报道杭州市余杭区仁和镇鱼公桥生态湿地。 本报记者 叶敏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