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倡导加快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互联网+”的红利。
构建新型产销体系
助推农村消费升级
“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电商,不仅成为助推农货上行、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构建新型产销体系,还引领农民融入现代信息生活,助推农村消费升级。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认为,农产品大流通新格局正在构建之中。农产品产销对接需要新思路,必须实现“三变”: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展会和产销对接活动重点由数量扩张向强素质、提动能转变;二是对接方式由主要依靠有形市场向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直供直销、期货市场等无形市场并重转变;三是由注重数量交易向保障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
商务部部长钟山3月9日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在促进消费方面要抓几件事,包括扩大乡村消费,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连接城乡市场,畅通流通渠道。同时,开展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 1.37万亿元,同比增长30.4%,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速达10.7%,显著高于城镇居民。过去几年农村居民收支增速均快于城镇,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电商扶贫
成脱贫致富的一种路径
“鼠标一点,农产品出山”早已不再是星星点点,已成燎原之势了。尤其是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线上线下互动、城乡互通等多种销售模式,让偏远贫困乡村的优质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让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电商扶贫成为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路径与模式。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在近日举行的“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记者会上,肯定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意义。他介绍了甘肃陇南“电商+扶贫”的典型案例。陇南市从2014年开展电商扶贫示范市试点以来,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80多万人减至当前的20万人;2015年起连续4年人均增收430元、620元、710元、810元,“通过电商解决买难卖难的问题,甘肃陇南的农特产品现在没有卖不出去的了。”“村里老人都知道,网络真的能把特产卖出去。”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陇上庄园”网店负责人梁倩娟,用亲身实践回应着刘永富的说法,“陇南的生态环境非常好、农特产品丰富。但前些年优质的农特产品要么卖不出去,要么就是价格低廉。随着网店的不断优化和销售平台的扩展,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上的近在咫尺。”几年来,她带动了300多户农户增收,其中包括100多户贫困户。陇南电商已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
互联网红利必将惠及
广阔农村广大农民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数字经济必将带来崭新的历史机遇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王树理建议:“城乡数字鸿沟是现实存在的,所以要考虑怎么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应用到农业农村去。”海南、四川、上海等地都在搞互联网小镇建设,依托一个小镇的特色产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当地农民和居民过上“互联网+”的生活。小镇里WiFi全覆盖,所有的特色农产品都是可追溯的,想要买当地的土特产可以通过物流直接配送,不用再大包小包往回搬了。
许多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正在践行发展农村电商:来自贵州的“90后”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第六代传人,她的加工小作坊发展到公司化运营,公司的竹编产品在网上热卖;53岁的全国人大代表胡建文在湖南临武创立了舜华鸭业,电商帮助这个品牌走向全国;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辉县市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干脆将“裴寨村”搬上电商平台;全国政协委员、贵州六盘水市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打造的网上“岩博酒业旗舰店”,让“人民小酒”触手可及……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所说:“互联网行业的技术红利才刚刚开始。”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据中国农业新闻网 余向东韩啸/文 2019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