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创业他乡 回报家乡

  □本报记者 唐豪
  在黄岩,有将近5万农民,远赴异国他乡,种植西甜瓜、葡萄、哈密瓜等优质水果,仅去年就创造了42亿元的产值,不仅给自家增加了财富,也让当地的农民跟着富裕起来。
  仙居“东魁”杨梅、临海蜜橘、温岭“麒麟”西瓜——台州三大水果产业,名气响亮,造就了一批像彭友达、辛宏权一样的水果达人。事实上,这些水果均始种于黄岩,由于大批种植能手外出施展才华,以致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红”的奇特现象。原因固然有多种,但有一点是无疑的:怀揣创业致富梦想的黄岩农民,迈出了农业“走出去”的步伐,依凭区瓜农协会的有力支持,开启了“追着太阳种西瓜”的发展之路,从区外种到省外,甚至种到了缅甸、老挝、尼日利亚等国。近日,记者走进黄岩,倾听瓜农协会和瓜农们的故事,颇多感慨。
创业他乡,开启致富新途径
“我现在的一切,都是瓜农协会赋予的。”在海南种植哈密瓜的黄岩上洋乡人辛建军说。在赴外地种瓜之前,他家里欠了30多万元的债,日子过得清苦。一次偶然的机会,区瓜农协会了解到他的情况,动员他随着协会副会长卢灵锋前往海南种哈密瓜。这一去,改变了他的人生。
  经过3年的哈密瓜种植,辛建军还清了债务,去年更是收入了200多万元。他还敏锐地发现,在海南种植水果的老乡们采购农资产品比较盲目,农资价格高昂,便动起了经营农资生意的脑筋:代表瓜农们与农资生产企业协商,以优惠的价格采购化肥,每年帮助老乡节省农资成本100多万元。
  黄岩瓜农“走出去”的步子迈得越来越远。2017年9月,黄岩头陀的潘春友带着10多个老乡,前往老挝沙耶武里,承包了600多亩土地种瓜。由于当地土地流转、劳动力及设施成本低廉,种出的西瓜又返销国内,去年便获得了600多万元的产值,利润高达400多万元。“像辛建军、潘春友这样在外致富的农民,在黄岩有很多。”区瓜农协会常务副会长胡才谦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黄岩“走出去”的农民只有5个人,到去年已达到近5万人,去年在外创造的产值,是区农业产值的1.8倍。种植区域遍及上海、海南、云南、河北等20个省(区、市),品种涉及西甜瓜、哈密瓜、提子和蔬菜等十几个,面积达35万亩。
  记者感言: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激活各类主体,鼓励大众创业,鼓励农村能人创业再创业、普通农民合作创业。在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人多地少又有技艺的浙江农民,不能仅仅盯着本土当地,而要放眼全国、世界,将浙江优质的种质资源、先进的种植技术等带到其他土地资源多的地区,黄岩农民“走出去”自主创业的模式值得学习。
服务老乡,完善机制铸信心
  随着外出创业的瓜农越来越多,遇到的问题也日渐棘手,黄岩瓜农们缺乏金融、法律、市场等知识的问题渐渐凸显。2007年,由黄岩瓜农自发组织的黄岩区瓜农协会应运而生。经10多年的发展,目前协会已有会员3500多人,在上海、海南、云南、四川等地设有分会20个。作为生产主体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瓜农协会给外地创业的瓜农们带去了技术培训、纠纷解决、法律援助等多方面的服务支持。
  以杨云林为代表的30多位黄岩瓜农,在宁波从事西瓜种植。去年8月,台风袭来,他们租用的500多亩西瓜大棚严重受损,损失达50多万元,迟迟得不到保险理赔。区瓜农协会得知后,立即组织人员赶赴宁波,协助瓜农与人保慈溪中心支公司协商,为他争取到合理赔偿。“从不予赔偿到后来获赔40多万元,多亏我们的协会啊!”杨云林说。“有了协会依靠,我们就少了后顾之忧,走南闯北有了更强的信心。”在上海种植大棚西瓜的余家华说,协会曾帮他获得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才有了他如今在上海的稳步发展。
  据黄岩区农业农村局毛崇林介绍,协会还实施“万名外出瓜农培训”计划,聘请农技专家进行多种形式授课,开通技术热线,提升瓜农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转变经营理念,增强综合素质。
  记者感言:“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和组织化程度。”这是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产业要发展,服务要跟上。农民们在开展农业生产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金融、技术、营销等困难。如何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黄岩的做法可资借鉴: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在各地建立组织,组建一支强有力的民间力量,通过资源共享等方式,为瓜农们在外地进行安全、顺利的生产保驾护航。
回报家乡,反哺老家再发展
  在外自主创业的瓜农们,一天天地富裕了起来。每当临近过年,瓜农们便陆续回乡,享受难得的闲暇时光,思索回报家乡。“现在乡村每年都有变化,小洋房、小汽车每年都在增加。”区瓜农协会副会长牟森林感叹道。(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除了建设自家小院落,还有一批瓜农,在外发达之后,回到家乡,搞起了再次创业,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喻峰是黄岩澄江人,早在2005年便跟随父亲喻德荣,前往北京种植大棚西瓜。通过10多年的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2017年下半年,胡才谦远赴北京,告知喻峰:目前政府正在鼓励乡贤回归创业,政策十分优惠。心怀家乡的他,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当年底回到老家,创办了婴幼儿用品公司——多爱国际母婴生活馆。2018年,又在黄岩城区增开两家门店,当年实现销售额1500多万元。喻峰的这一回乡创业,还吸纳了当地22名老乡就业。
  “多爱”生活馆员工喻建平告诉记者,他以前务农,收入不稳定,自家土地少,想流转土地搞种植,资金也不足。“现在在公司上班,每个月有5000多元工资!”
  茅畲乡的应明富等外出瓜农,富起来后积极回馈家乡,捐资修路,并资助30多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全乡218名外出党员,近10年来共结对500多户,带动茅畲乡1500多名农民走上了外出种瓜、共同富裕的道路……
  记者感言: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不仅要革新农业生产技术、打造农产品品牌、建设美丽乡村,还要吸引人才、工商资本回乡,创新农村发展新思路,建立完善有利于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和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的“两进两回”体制机制,构建工商资本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与“三农”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