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亩大棚,年育苗量不到2000亩的基地,到如今已成为一个拥有标准化生产基地320亩,设施温室大棚40亩,年育苗量超过1万亩的现代化蔬菜育苗基地——
单鲁文把设施蔬菜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春节刚过,位于余姚市小曹娥镇建民村的裕绿蔬菜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负责人单鲁文就和父亲一起,忙着在全自动播种流水线前播撒绿花菜、甜玉米等种子,以确保全年速冻蔬菜订单的按时完成。
单鲁文是标准的“农二代”,早在本世纪初,作为种植大户的父亲就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周边群众提供集种苗供应、技术咨询和收购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可是受传统种植业效率低下、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制约,生产效益很难提升。特别是当单鲁文看到父亲花高价购买的进口蔬菜种子,出苗率仅有五六成的现状后,更让他意识到引进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提升种苗成活率的紧迫性。因此,有心子承父业的单鲁文,在高中毕业后就选择报考南京农业大学,专门学习种苗培育。“读书的时候,我们学校的花卉育苗全都是机械化的,那个玻璃温室里一天可自动化育苗几十万株,而且只要三四个人就可以操控了。”单鲁文说,“大学毕业以后,我就想引进学校里的这种设备,来代替父亲农场里的人工播种。”
2013年秋播前,父亲农场里的全自动播种流水线正式到位,单鲁文学习的现代化育苗技术也有了用武之地。他一方面根据秧盘育苗需要,从吉林等地引进原材料制作合适的基质,确保菜籽出苗率。另一方面全面推行全程机械化栽培配套技术的应用与示范,使基地育苗水平得以有效提升。更令人高兴的是,新机器只要4个人操作,每天的播种面积就可以达到200亩,是以往人工播种效率的50倍。而且机械化育苗所需的种子和基质等物料成本,也比传统方法节省近一半。当年底,他们合作社出苗数量比上年翻了一番。
针对原有小拱棚育苗容易遭受水灾、风灾,棚内温湿度难以调控的实际,单鲁文还动员父母投入60多万元,新建了8亩地的连栋大棚,为合作社扩大供苗能力、保证秧苗成活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与此同时,单鲁文又按照“机器换人”思路,逐年引进了智能喷滴灌、电动摇膜器和自动遮阳网等设施,进一步提高工效,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去年,他投入50万元,整合温湿度监控以及相关自动化控制设备,建设了占地20亩的智能化温室大棚。单鲁文说:“现在我们只要用电脑或手机,就能远程进行遮阳、摇膜、灌溉操作了。”
就这样,经过5年多时间发展,裕绿蔬菜专业合作社这个原先只有12亩大棚,年育苗量不到2000亩的基地,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标准化生产基地320亩,设施温室大棚40亩,年育苗量超过1万亩的现代化蔬菜育苗基地。
在稳步扩大育苗规模,提升育苗水平的同时,单鲁文也没有放松销售这一龙头。针对基地原本只为蔬菜加工企业配套供应半成品、难以掌握市场主动权的实际,早在接手基地之初,单鲁文就在阿里巴巴上开设了自家的销售网店。“刚开始的时候,想着一年能卖个几百吨的蔬菜已经不错了,结果我们第一年就卖了500多吨,接下来的销售量每年都在增加,到今年我们西兰花、白花菜的订单已经有3000多吨了。”单鲁文高兴地说。
以销定产,不仅让合作社掌握了市场主动权,也让众多社员吃下了“定心丸”。短短几年时间,单鲁文通过和合作社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和种苗供应合同,然后收购蔬菜代加工的方式,让自家出产的速冻蔬菜打开了市场。同时,也让基地培育的蔬菜种苗远销到了北京、山东等地。
不过,而立之年的单鲁文并没有满足眼前的成绩。为了实现自己的现代农业梦想,新年伊始,他就注册了一家由合作社和经销商合股的新公司,以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加工业,同时还准备通过建设玻璃温室大棚、扩建冷库等手段,更好地带动当地加工型蔬菜业的发展和壮大。 王文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