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军
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乡村产业集聚融合,稳步提高农村民生水平,大力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弄潮儿”向涛头立,砥砺奋进开新篇。201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农业农村部门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农业农村经济社会保持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交”出了靓丽“成绩单”: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0亿元,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02元,增长9.4%。
重治理、强改革 和美乡村入画来
青山连绵,碧波荡漾,新楼幢幢,游人如织……2018年,记者曾三度走进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每每都仿若置身于一幅“景美人和万事兴”的乡村和谐风景画。“2018年,余村继续在习总书记‘两山’理念指引下,借助‘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不断发力,美丽乡村之路越走越宽,接待的参观旅游者突破了80万人次。”回顾过去一年的发展变化,余村村主任俞小平十分欣慰。
余村是我省持续推进“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生动缩影。过去一年,我省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得到中央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据统计,我省全年培育创建第三批美丽乡村示范县10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累计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6个。
实施“千万工程”,除了让农村不断变“美”,还着力加强了村庄治理,让“美丽乡村”行稳致远。这一年,我省大力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培育文明乡风,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万余家,初步建成“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
我省还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94个县级单位全部通过综合验收,全省颁证率达到94%以上;加快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国有农场土地确权颁证率98.6%,全部完成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组建形成11个市级、84个县级、961个乡镇级的农合联组织体系……
创高效、美生态 农业更“绿”产业兴
在2018年浙江农博会上,衢州中恒农业科技公司展示的全人工光LED灯育苗系统,着实“火”了一把。这套育苗系统,能在无自然光的环境下培育各种秧苗,无病害、长势好、产量高,人工成本省近半。
此届农博会专设的大型绿色生产展区,设有绿色品种、绿色技术、绿色模式三大板块,展示了水稻、西兰花等众多新品种,智能化育苗、“冷冻胚胎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大量新技术,无抗猪肉生产和庄稼医院等新模式……突出展示了我省农业绿色发展成效,令观者流连忘返。
绿色兴农,浙江领先。过去一年,我省以高效生态为目标导向,大力实施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创建三年行动,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着力深化农业“两区”建设,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65万亩,创建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千(百)亩示范片325个、水稻攻关方26个,推广新型农作制度290万亩;着力打造绿色农业,新增无公害农产品898个、“两区”内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89.58万亩,绿色食品210个、基地12.34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20个;着力提升农业质量,累计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71个,85个涉农县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成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确定的工作任务;着力发展远洋渔业,加快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入渔国家达到10个;着力推进科技兴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2.2万个,全省覆盖率已达83.5%……
农业“绿、美、智”,产业兴旺更带劲。我省大力推进乡村产业集聚融合,全年新建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3条、累计68条。大力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已累计建成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民宿集聚村)1162个、农家乐特色点(农庄)2100个,农家乐经营户2.22万户,当年实现接待游客3.98亿人次,营业总收入42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4%、20.9%。累计培育发展家庭农场3.64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93万家,带动非成员农户403.9万户;分别培育县级以上、省级骨干和国家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5357家、494家、56家,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8013家。
攻脱贫、促增收 农民生活更美好
过去一年,作为长兴县虹星桥镇宋高村典型的低收入农户,人到中年的何文田过得“特有劲”。在该县推出的“十百千万”帮扶低收入农户行动(依托十大特色产业,发动百家以上农合联会员单位,结对帮扶千户以上低收入农户,实现户人均年收入持续增收万元以上)中,他加入任远家庭农场,种植大棚蔬菜,全年增收达5万多元。“借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谈及未来,何文田满怀信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8年,我省印发《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2018-2022年)》,纵深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启动新一轮扶贫工程。在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精准帮扶、结对帮扶,全面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深入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成效显著。尤其是,我省继续安排省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经济发达县(市、区)与“26+3”县的部分扶贫重点帮扶村进行结对帮扶;完善民族地区政策配套,明确18个经济发达县(市、区)和28个省级单位结对18个民族乡镇,组织100个统战系统成员单位和统战成员所在单位结对100个具备资源开发条件的民族村,20多个省级部门落实15亿元资金精准帮扶景宁县18个项目……
扶贫“托底”,增收才是硬道理。2018年来,我省积极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统计显示,我省农村常住居民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14617元)高12685元,居30个省(区、市)第二位,增速比全国平均高0.6个百分点。
除了脱贫增收,我省还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措并举,稳步提高农村民生福祉,大力提高教育、医疗、就业等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公共安全保障。“暖”到心窝里的各项惠农“收益”,让我省农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