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忠
赴嘉兴水果批发市场洽谈销售,拜访本地10家农产品销售商,对接上海水果行业协会,联系专业配送平台……回乡过年的海盐县赴四川屏山县挂职干部王金良,就这样度过了春节长假。
“我签下了2019年屏山县农产品销售合作协议,协议销售茵红李1万吨。”2月12日,在四川屏山县扶贫工作群里,王金良发布好消息。春节期间,王金良在群里与群友互动频繁,既通报扶贫项目最新进展,又不时回复屏山农技人员和种植户的问题。
屏山是海盐的对口扶贫县。去年10月,海盐农技推广中心王金良赴屏山农业部门挂职。他针对当地水果、茶叶、竹笋三大主导农产品滞销问题,调研撰写了《屏山县农产品质量提升与品牌营销思路与策略》一文,受到县委主要领导重视,其提出的《屏山县茵红李品质提升示范和品牌营销实施三年方案》,已在实施中。王金良线上线下的工作,正是围绕这个重点建设的5000亩高标准茵红李生产项目基地而展开。
“茵红李项目是一个造血型扶贫示范项目,对屏山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和脱贫攻坚具有重要作用,我不敢有丝毫懈怠。”王金良,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中透着不平凡。
“春节前后正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时机,项目区一定要实施标准化,严格做到‘七统一’。”线上,王金良不厌其烦地交待。返乡过年前,虽然已将生产模式图和微视频发放到所有农户,但当下正是修剪整形和清园的关键期,他还是放心不下。“要保障农户技术掌握与操作到位,为全年茵红李标准化生产开好头,起好步。”王金良告诉记者。
线下,王金良在海盐的日程排得满满。接待屏山县考察团,参观通元联丰林场生产基地,与深圳四川等地的海盐商会座谈屏山农产品营销……王金良说,茵红李产业涉及屏山千家万户,预计今年可为贫困农户增收2000万元左右,3年可增收2.5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