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种业

盘点2018:

浙江种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葛勇进
  全国西兰花良种选育联合攻关成效初显,第二届水稻新品种大会顺利举行,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收集行动全面完成……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省种业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高效绿色生态战略,强化科技引领,聚焦重点发力,走向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种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去年,我省组织修订了《浙江省实施〈种子法〉办法》。该《办法》被列入2018年度省政府规章项目后,我省种子管理部门成立修订起草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赴各地调研,通过座谈、走访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种业企业、科研单位、种子管理部门的意见,反复对《办法》进行修改完善。目前《办法》已基本修订完成。
  新《办法》结合了我省工作实际,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品种选育与管理、种子储备制度、种子生产经营行为、政府扶持政策、相关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细化和明确,突出了浙江特色与亮点,创新地提出了“在登记目录之外的非主要农作物实行自愿认定制度”“规范非籽粒型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等。该《办法》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全省种业管理工作。“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进。我省种子管理部门加强省政务服务网与“全国种子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农作物种子企业业务办理集成平台”对接,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办事指南、流程图等,建立证照数据库,推进数据共享,实现就近就地办理,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做好种子进口许可审核工作,去年全省引进青花菜等作物种子近4000公斤,疏花蔷薇、铁线莲等种苗(插条)34.28万株,郁金香和百合等种球1623.815万只,出口草莓苗23万株,进出口总额1217.3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倍。
高质量打造良种“新看台”
  加强绿色优异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去年是我省开展第三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的第二年,截至2018年12月底,全省已调查收集省内珍稀、特色资源1335份,超额完成国家目标任务。同时,加快松阳茶树、磐安中药材、云和雪梨等种质资源圃建设,启动衢州柯城柑橘、玉环柚类省级种质资源圃建设,目前柚类博览园已开园。
  加快绿色优质特色品种选育。紧跟市场需求,修订完善品种审定标准,突出优质(食用或加工品质)、多抗(抗病、抗虫、抗逆)、低耗(肥水需求量低、早熟)等指标,引导育种方向。去年共审定品种39个,其中省内自主育成品种占比87.2%,稻瘟病抗性达中抗以上品种占比达61.9%,优质米品种占比达66.7%;认定品种15个,登记91个,审核备案46个,鉴定水稻不育系10个。同时,推进特色种业发展,牵头开展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和全国西甜瓜种子产业发展专题研究,力求把浙江打造成全国西兰花、西甜瓜品种、产业、信息发展的发布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全力打造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建立和完善“浙江好品种”网上直报系统,为展示示范和科研育种单位、种子企业以及种植农户了解品种提供网上平台。广泛征集省内外科研单位、种子企业选育或引进的最新品种进行集中展示,筛选发布种植业主导品种151个。全面打造覆盖全省的新品种展示示范网络,建立205个展示示范点 (完成率170%)。重点打造了嵊州水稻、东阳鲜食玉米、临海西兰花等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构建了萧山瓜菜种博会展示基地1个核心和宁波等 6个分中心为支撑的“1+10+100”瓜菜新品种创新平台。按照“三配套”(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四结合”(绿色防控、机器换人、美丽田园、循环农业)、“五统一”(催芽育苗、测土配方、综合防治、机械作业、田间管理)要求,全面提升展示示范科技水平。其中水稻新优品种展示示范核心基地的主要做法获得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全年展示示范品种 3709个次(完成率123%),推广水稻主导品种预计844万亩(完成率105%)。
  为加快新品种推广,去年我省还创新方式,注重实效,成功举办了水稻新品种大会暨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鲜食玉米品鉴大会、西甜瓜现场观摩品鉴会,参与承办了第十届瓜菜种博会,评选出浙江“好味稻”等一大批农民愿意种、消费者喜欢吃的优、新、特品种,拉近了科研育种、企业、种植户以及消费者的距离,把高大上的科研育种与普通百姓的餐桌紧紧联系在一起。我省选送的品种“嘉丰优2号”喜获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
科企合作硕果累累
  深入实施种业企业提升工程。去年,我省组织实施现代企业提升项目,落实资金835万元,扶持勿忘农等9家企业开展水稻、花椰菜、大豆等商业化育种。首批7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培育项目实施以来,已有99个品种通过审定,新增良繁面积4万多亩,种子年生产、加工、仓储能力分别提高69.6%、304.4%和143.5%,种子销售额增长20.7%,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生产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显著增强。
  大力推进科企深度合作。我省以提升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为目标,强化人才、资源、资金对接,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科企全方位合作。去年先后有省农科院蔬菜所整体转入浙江美之奥种业开展瓜菜商业化育种,嘉兴农科院与五芳斋集团合作成立浙江禾天下种业公司,同时牵线浙江之豇种业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水稻分子育种平台。据统计,去年,我省进入企业兼职的高级职称科技人员达40余人,取得各类种业科研成果119项,其中成功实现转化的成果有89项,转化率74.7%,转化总额1977万元。通过成果竞价(拍卖)、合作经营等形式,提高了成果转化经济效益。
  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大优势特色企业省外育繁种基地建设和新品种在省外试验推广力度。温州神鹿和肇丰种苗分别在云南建立花椰菜基地500余亩。肇丰种苗还在武汉、黑龙江、天津、郑州等建立试验示范点10多个。宁波微萌种业在河南、福建、安徽、陕西等不同生态区域建立育种农场200多亩,大大加快了花菜、西兰花、白菜、西甜瓜等优势作物种子向省外的拓展。“甬优”系列产品在广西、广东、湖南等11个省设立省级代理点,台农种业在江西、广西等省建立测试点20个,勿忘农种业在广西等省区推广中浙优系列200余万亩。
安全供种扣紧“保险带”
  良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去年,我省财政拨出专项资金3000万元,与海南省陵水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建设1500亩南繁新基地。我省共有南繁面积3129.07亩,南繁科研育种人员共341人,全省每年测配杂交组合40余万个,涉及水稻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同时,实施订单良种奖励政策,2017年惠及40多个县(市、区),24家种子生产企业,2360多个农户的良种面积近10万亩,奖励资金2150余万元。预计2018年全省订单良种生产面积达10.52万亩。
  强化种子供需预测与余缺调剂。去年,我省启动20个全国种子市场观察点建设,按时完成信息采集上报,指导种子企业进行余缺调剂,保障种子供应平稳有序。据统计,2018年全省农作物供种2433.74万公斤,总量比上年增加53.82万公斤,增幅2%,良种覆盖率98%以上。同时,全面落实种子储备任务。去年全省合计动用储备种子73.64万公斤,涉及五大作物25个品种,可播种面积15.99万亩,可收获农作物5521.05万公斤,挽回经济损失1.3亿元。
  加强种子质量和市场监管。我省每年组织开展春、秋季种子市场检查,去年抽查了11个市50个县种子交易市场的415个门店,种子合格率达91.5%。同时,指导平湖、临海等地做好韭菜、西瓜种子质量纠纷调处,为农民挽回损失60余万元。为提高种子检验能力,我省组织开展了全省杂交水稻种子田间纯度检验技能大比武和全省种子检验技术培训班,组织开展企业检验能力比对验证活动,28家种子企业的水分和发芽率检验比对验证结果“A”项比去年提高12%。牵头启动我国南方蔬菜种子质量认证研究,探索种子质量保障和追溯体系建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