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首次在月球开展生物生长试验的科研团队宣布,人类在月球上种植的第一株植物发出了嫩芽。近日,重庆大学副校长、科普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透露,第一株登月棉花在1月15日发芽后,死了。目前,试验载荷已进入断电状态,载荷内部将在月夜温度零下52℃的情况下,结束所携带的六种生物的科普实验,进入冷冻状态。待下一个月昼温度上升后,将被分解为无害的有机物,并永久封存。
1月12日20时,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传回的试验照片显示,经历月球高真空、宽温差、强辐射等严峻环境考验后,载荷内生长出的植物嫩芽长势良好。“本次登月,更重要的是科普而非获得利益。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月面上做生物生长试验,以前科学家在空间站以及其他航天器上开展过多次生物试验,但月球上还从未有过。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已初步实现人类首次月面生物试验,在荒芜的月球上培育出第一株植物嫩芽,并随时间的推移,成功实现人类有史以来第一片在月球生长的绿叶,对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具有重大意义。”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说。
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搭载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它们形成一个简单的微型生态系统,均放置于密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内。
(摘自《中国青年报》 田文生/文 2019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