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论坛

乡村振兴必须从夯实基础做起

  •   □林志保
      乡村振兴内容丰富,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尚实干、勇作为、敢担当,更重要的是必须把基层组织、农村土地、人居环境、产业发展这四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做实做好,让农民拥有“四心”。
    把农村基层组织做强,让农民放心
      乡村振兴,基层组织坚强是关键,特别是村党组织建设,这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只要村“两委”班子团结心齐、作风正派、勤廉干事、热心为民,农民群众就会顺心顺意,就会拥护和支持村“两委”的工作,就会支持村里的建设发展。在乡村调研中了解到,农民普遍反映,村里暂时穷点不可怕,怕的是村干部腐败、精神颓废不干事。实践证明,凡是建设事业搞得好的村都是村组织坚强,有个作风正派又能干的带头人。如瑞安市的陈岙村,全村72名党员在家门口醒目位置悬挂“党员家庭户”红色小牌,亮明党员身份,接受村民监督。党支部组织实施开展“红色细胞工程”试点工作,全村成立20个邻里互助会,每个邻里互助会设一名党员“邻长”,为全村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该村通过造坝蓄水,解决村民的用水困难,多余的水有偿供应附近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百余万元;通过党员带头迁坟,整理出70亩山地,拍卖收入3.5亿元。10多年来,陈岙村由一个“空壳村”发展成为集体资产超8000万元的富裕村。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用慢功,坚持长期的党性锻炼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深化“红色细胞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领头雁”计划,真正实现村村都有一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优秀的农村党组织书记。同时,要深入推进全面清廉建设向基层延伸,向微腐败开刀,让老百姓微笑,坚决纠正贯彻落实政策不坚决、不公开、不公正以及工作不扎实等现象,严肃处理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问题,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
    把农村土地确权到位,让农民安心
      搞清理顺农村土地关系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也是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民的财产主要体现在“三块地”上:承包地、宅基地和村集体建设用地。因此,给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确权颁证,让农民吃下定心丸是根本的基础性工程。通过改革的推动,实行“三权分置”,充分发挥土地应有的财产价值,激活农民手中沉睡的资产,对农民来说非常重要,对推动乡村振兴同样重要。
      处理好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确保农民享有更加稳定有保障的土地权益。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探索确权成果应用,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承包地有偿退出、互换并地等提供支撑,充分释放确权红利。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长期流转承包地,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通过互换并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引导土地流向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采取土地托管等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围绕推进闲置农房盘活,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
    把农村人居环境做美,让农民舒心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温州市以“四美三宜两园”为目标,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着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精品示范创建特色明显。调查发现,农村环境整洁美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居住条件,让农民生产生活回归生态、自然,而且村庄景区化带来了乡村自然资源增值与农民致富渠道增加。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这是对浙江15年来坚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最大肯定。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围绕美丽温州目标,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污治水治气治土、推进垃圾分类,推动乡村自然资源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海洋生态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二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因地制宜打造环境优美、产业富民、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示范样板,努力形成“一村一韵、一地一特色”。三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异地搬迁等。
    把农村产业规划做好,让农民有信心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必须针对长期困扰农民生产经营的制约因素,科学编制农村产业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让农民干活有奔头、有信心。现在最突出的产业问题还是农业效益问题,特色生态农产品不少,但走不出去、叫不响;农产品个性化供给不足,渠道还不畅,信息化程度不高。
      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农业“两区”建设的路子正确,成效明显,深得民心,必须持之以恒予以深化,推动农业集聚、融合、创新、共享发展。农村产业一定要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城乡居民需求的新变化,融合一二三产业,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必须坚持超前思维,把农村产业规划做深做实,实施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工程,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培育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实施农业产业平台创建行动,统筹各类资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向大平台集聚,积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作者系温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随着冬季大量海鲜上岸,一些水产品加工厂趁着晴好天气,在海边自然风干海鲜,加工成鱼干供应各地春节市场。图为在温州乐清湾畔,晾晒的鳗鱼干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蔡宽元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