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年味渐浓,鳌龙鱼灯制作忙

  •   前段时间,在玉环市坎门街道解放路30来平方米的“许家鱼灯工作室”里,许振一家人用传统技法制作了一组鳌龙鱼灯,为当地春节期间的鳌龙鱼灯艺术活动做足了准备。
    自幼接触鳌龙鱼灯的制作
      今年58岁的许振自幼受家乡传统鳌龙鱼灯文化艺术影响,对竹艺制作情有独钟,从七八岁开始就帮祖父搓纸线、上色,30多岁开始用竹篾学习编扎鱼灯。目前,许振是当地唯一掌握鳌龙鱼灯编扎技艺的传人。“每年舞灯时看到自己制作的鳌龙鱼灯让大家那么开心,我自己也很高兴。”
      制作鳌龙鱼灯,还得从许振的祖父说起。许振的祖父有一手画龙涂凤的绝活。那时,许振的父亲许为玉总是帮着祖父制作鳌龙鱼灯。久而久之,父亲也学会了扎鱼灯轮廓、糊布、上浆、着色等制作工艺,之后,父亲挑起了制作鳌龙鱼灯的大梁。“我小时候对祖父那红颜绿色的画画十分喜爱。经常拿着画笔蘸上颜料,在废纸上乱涂乱画。祖父看见后,总会厉声厉色地叮嘱我千万不要将颜色涂到灯上,也常用一片废纸规定一个范围,叫我这里涂红的颜色、那里涂绿的颜色。一段时间下来,我握笔的姿势不但正确无误,涂色也不会超过范围了。”许振说,从此,祖父便将一些面积较大、又不是关键部位的地方让他上。
    制作鱼灯需经百余道工序
      父亲接过鳌龙鱼灯的制作大梁后,便将贴布,上浆,着色,盖青漆的活都交给了许振。“那时,我们编扎鳌龙鱼灯没有图纸,也不用尺子,所有的尺寸仅凭记忆和眼力,我就是仿照父亲编好的鱼模板,编扎了自己的第一条‘黄鱼’”。
      做“黄鱼”先要确定主筋,接着在尾部再竖两条,然后铺设鱼身两侧的中心筋,再在其上下均匀地分设副筋6条,其间,还要考虑到上色时两侧鱼鳞片的位置,加鳃筋2条,嘴巴2条,封门洞1条,封门盖2条,尾鳍2条。一条黄鱼的轮廓共需22条竹篾编扎而成。“做竹篾时,要挑选直而老的毛竹,将其剖成竹丝,宽0.5厘米、厚0.3厘米的竹篾作副筋,宽1.5厘米、厚1厘米的竹篾作主筋。”许振说,在制作时,还需用蜡烛火加热竹篾,将竹篾弯压成各种形状,或圆形,或弧形,或拱形。
      黄鱼的竹篾轮廓出来后,接着是装灯。“以前用的是蜡烛灯,必须在内部安装一枚向上的钉子便于插蜡烛。现在则用蓄电池和会变色的灯带,让鱼灯更耀眼,更引人注目。”
      接下来,则需要给黄鱼的竹篾轮廓糊(贴)上纯白棉布。整条鱼需要大小白布共34块,加上嘴巴红布两块,一共贴36块布。待白布全部贴好之后再上浆。“白布表面有层毛绒绒的纤维,如果直接在白布上着色或写字,颜色会浮在表面。经过上浆的白布更便于画画,色彩也更鲜艳。”许振说,首先需要用铅笔在白布上确定眼睛、鳃、尾、鳍、鳞,以及侧线的标准位置,然后再涂上红、黄、兰、绿等五种颜色。接着就是给这条“黄鱼”做最后的装簧,在必要的部位贴上金纸,最后涂上清漆,保护之前所上的色彩。
      一组传统鳌龙鱼灯从选料、破竹、用粗细不同的竹篾弯出弧度做出不同的造型,再用棉线固定,装灯、随后糊布、上浆、画样、上色、装饰、过漆……整套流程下来需百余道工序,加上晾干等待的时间,完成一只鱼灯大概需要3天,完成全套20件鱼龙灯约需50天。其中,制作一条鳌龙需要15天时间,单是宽1.5厘米、厚1厘米的主筋就得12条,副筋数百条,整个重量18斤左右。
    制作鳌龙鱼灯是一种传承
      随着父亲年龄的增大,许振毅然接过了编扎鳌龙鱼灯的担子。
      鳌龙是渔家想像中的万鱼之首,是渔家的吉祥物。坎门鳌龙鱼灯舞已有200多年历史,是渔民祈求风调雨顺、出海平安的重要仪式。以海为生的广大渔民,拼搏一年后,过年时都希望欣赏鳌龙鱼灯以犒劳一年的辛劳,也藉此祈求“水神”庇佑来年渔民出海顺利,祈福收成更旺,风调雨顺。
      舞鳌龙鱼灯时,由两个队列组成,两队各由龙头带领,后面跟着水族鱼灯。起舞时在吹打乐队伴奏下,两只海豚鱼灯开场亮相,再是两名举龙珠者引着两只龙头出场。整场灯舞主题是“鳌龙抢珠”,两条鳌龙追着龙珠跑动,水族鱼灯跟着龙头小碎步移动,舞者手举鱼灯轻轻摆动,模仿鱼类在水中悠游的姿势,交叉回环,鱼贯而行。许振做的这组鳌龙鱼灯于农历十二月廿五被请上蔡王庙,正月初一到十八,走街串巷进行表演。“许氏”鳌龙鱼灯制作技艺方圆百里赫赫有名。工作室负责人许振的父亲许为玉是“非遗”项目鱼灯制作技艺的台州市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许为玉老人制作的鳌龙鱼灯亮相首届中国农民节开幕式并获得金奖。“非遗”技艺父子传承,算起来,许振已经是家族里的第三代技艺传承人。在许振看来,制作鳌龙鱼灯是一种传承,而不是谋生的手段。
    吴达夫 文/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