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老棚土壤问题多,这些措施很管用

  •   当前,菜农们正在抓紧进行瓜菜育苗,等立春一过,气温升高,把秧苗移栽到大棚里,开展新一轮的蔬菜生产。然而,让不少菜农感到苦闷的是,不少大棚由于持续种菜,土壤中的各种肥料盐分残留后,大棚蔬菜出现越种越差现象,特别是一些老棚,蔬菜产量随着肥料投入增加不仅不会提高,反而越来越低,甚至有的棚室连蔬菜的正常生长也不能保证。
      因此,对于老棚来说,要想维持蔬菜的正常产量,首先应恢复土壤的良好状态,不能按照原来的习惯进行施肥了。那么,如何通过改善老棚土壤来提高蔬菜产量呢?土壤专家在这里支招广大菜农。
    老棚土壤有哪些问题
      1.矿物质含量高,有机质含量少
      大棚种植多年以后,特别是在“重化肥轻农家肥”的观念下种植的大棚,大多会出现矿物质养分超标、有机质含量不足的情况。土壤中的团粒结构并不是始终存在的,而是不断形成也在不断被消耗。如果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而忽视了有机肥的使用,土壤的团粒结构越来越少,土壤便容易板结和盐渍化,再继续投入化肥就会使土壤环境更加恶劣,易出现以下问题:
      连作障碍。连作蔬菜由于长期施用磷酸钙、氯化钾等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过量施用氮肥,使得土壤中的硝态氮大量累积,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缓冲性差等,导致土壤酸化严重,植株易发生死苗、缺株、生长点坏死等现象。
      盐分积聚毒害。设施栽培中,由于不合理施肥,又缺少天然雨水淋溶,致使施肥过程中产生的盐分在耕作层大量累积。据测定,土壤全盐浓度达到0.30%-0.50%时,因高于植物细胞溶液浓度,作物吸水困难,易发生凋萎。
      二氧化氮和氨过剩中毒。在大棚蔬菜施肥上往往偏重于施氮肥,忽略了氮肥过多的情况下,铵态氮易转化为亚硝酸氮而气化,造成蔬菜叶片、叶背产生白斑和黄小斑点等肥害症状,同时植株内游离氨过多,病虫害极易侵染。
      2.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率低
      老棚中土壤矿物质养分超标,一般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随时间长期积累固定下来的。这些无法被植物吸收的矿物质,又会影响到植物对其他元素的吸收,使得土壤的供肥作用名存实亡。
      3.土壤中生物和微生物越来越少
      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土壤中依靠有机物质生存的生物和有益微生物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有益生物的减少又会使得土壤产生板结,降低对有害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养分的转化能力,于是老棚便出现更多的土传病害。
    如何改善老棚土壤
      土壤是一个有机生命体,虽然容易被破坏,但通过有目的的调整,科学的措施,还是可以恢复健康的。
      1.土壤板结
      土壤板结主要是因为土壤中有机质匮乏,物理性状恶化,土壤尤其是表层板结变硬,浇水后黏,干后裂,土壤透气性非常差,气体交换不畅,容易造成土壤中二氧化碳积累,氧气不足,阻碍蔬菜根系的正常生长,蔬菜长势衰弱。一句话,土壤板结存在的核心问题在于“土壤透气性差”,解决措施应围绕改善土壤透气性来进行。
      针对性解决措施:
      底肥:少施复合肥,增加农家肥。一般老棚土壤中并不缺肥,氮磷钾含量普遍偏高。土壤板结的大棚要减少甚至不用化学肥料,增加秸秆、农家肥用量,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减轻土壤板结。
      推荐方案:每亩用腐熟的禽畜粪肥2500-4000公斤,秸秆2000-3000公斤,钙镁磷肥100公斤(或石灰100公斤、硫酸镁50公斤),硼砂1公斤,硫酸亚铁、硫酸锌各2公斤,充分混合撒入棚内,微肥可配成水溶液后喷洒到农家肥上,同时喷洒促进腐熟的生物菌肥,如肥力高、菌养多多等,深翻地、起垄、浇水、盖地膜,高温闷棚,持续15-20天,既可以促进有机肥腐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透气性,又可以杀灭土壤病原菌、虫卵、杂草等。
      追肥:增施腐植酸、甲壳素、海胆素等。目前,市场上能改良土壤透气性的肥料产品有不少,主要是腐植酸类产品,此外海藻素、甲壳素、海胆素等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改进地膜覆盖方式。以往,很多菜农选择全棚覆盖地膜,以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害发生。但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并不合理,关键是其影响了土壤与空气的接触,增加了土壤气体交换的难度。建议菜农采取种植行起拱覆盖地膜,操作行铺撒作物秸秆等方法。
      改进浇水方法。采用微灌设施,可大大减轻浇水对土壤的破坏作用,避免土壤表层板结。需注意控制微灌用水量,很多新安装的微灌设备,由于菜农看不到地表有水就认为没浇透水,结果用水量过大,影响蔬菜生长。建议菜农根据浇水时间控制浇水量,保证水分渗透到地下25厘米即可,过犹不及。
      2.土壤盐渍化
      盐渍化是大棚土壤恶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直观表现就是土壤表层变成绿色,严重的甚至出现红、白色盐霜,主要是土壤中盐分不断积累造成的。另外,土壤盐渍化加重,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导致植物根系吸水吸肥困难。根长不好,植物变成又细又弱。
      针对性解决措施:
      夏季撤棚膜,勤浇大水淋洗。在盐渍化严重的大棚中,蔬菜换茬时,应及时将棚膜撤掉,接受雨水或进行大量灌水,形成3-5厘米深的积水,可使土壤中过多的盐分随水下渗或流出,降低土壤中的盐分。
      种植喜肥作物来吸收盐分。夏季歇茬期较长的大棚,可种植吸肥能力较强、具有解磷、解钾作用的菠菜、玉米等作物,既可以作为绿肥翻入土壤,缓解盐害,也可以增加收入。
      调整底肥配比。实际上,土壤中过多的盐分大多是菜农施用的肥料,如磷酸钙、硫酸钙等,都是蔬菜生长需要的养分,只不过用量过大造成了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大棚,底肥配比中应避免施用普通氮磷钾复合肥,减少含盐量较高的禽畜粪肥用量,增加秸秆、绿肥及生物菌肥的施用,可避免盐离子的继续投入,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对盐分的吸附作用,减轻盐害。
      合理施追肥。土壤中盐离子的不断积累,更多来自于不合理的追肥,而且多数是瓜菜结果期施用过量的高钾肥所致。施追肥时,要考虑作物生长的需要。一般来说,随着作物生长,底肥中的养分损耗很快,应逐渐转施含腐殖酸的肥料,结果期则应以施海胆素营养肥料为主。每次每亩冲施4-5公斤即可,过量只会造成浪费。
      3.土壤养分失衡,生理性病害多
      每种蔬菜对不同养分的偏好是不一样的,有的蔬菜钾肥需求量大,有的氮肥需求量大,有的对硼肥、锌肥等某种微量元素较为敏感……而长期种植单一作物,重茬会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逐步失衡,这也是导致近年来生理性病害高发的主要因素。如缺钙导致茄果类脐腐病、瓜类蔬菜生长前期烂龙头等,缺镁导致茄果类蔬菜中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缺铁导致顶部新叶黄化等问题。
      应对重茬导致的土壤养分失衡,要从两方面来解决。
      合理轮作。有条件的地区,蔬菜栽培应注意合理轮作,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等轮换种植,可缓解重茬导致的养分失衡状况。
      合理施肥。若轮作难以进行,则应根据种植的蔬菜种类合理调配施肥比例。菜农应先了解所种蔬菜的养分需求量,如西红柿对氮磷钾的需求比例约为1∶0.2∶1.7,辣椒需求比例为1∶0.2∶1.2,茄子需求比例为1∶0.25∶1.8,黄瓜需求比例为1∶0.4∶1.3……根据不同蔬菜对养分的需求和养分吸收的不同特点,确定合理的底肥和追肥配比。底肥应以养分全、肥效持久、改良土壤的农家肥为主,如畜禽粪肥、作物秸秆、沼渣等,配合适量钙、镁及铁、硼、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料。追肥则应根据底肥和蔬菜生长阶段合理调控。
      4.病虫害、自毒物质增多
      重茬土壤病原菌、自毒物质不断积累,是导致蔬菜根部病害多发的直接原因。近年来西红柿、黄瓜、辣椒等死棵现象严重,大多是由于根部病害多发引起。若土壤中病原菌少,自毒物质少,即使根系较弱,也不会出现大量死棵,造成毁灭性损失。
      针对性解决措施:
      歇茬期处理土壤。要根据大棚根部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确定合理的土壤处理策略。一是根部病害发生严重的大棚:高温闷棚+土壤处理剂闷棚。根部病害严重的大棚,单纯依靠高温闷棚,效果难以保证,菜农可选择石灰氮、棉隆等土壤处理剂,根据厂家推荐的技术要求严格执行,灭菌杀虫效果更好。土壤处理后,在定植时穴施药剂,定植后灌根防病,确保根部病害不会再发生。
      二是抓好定植前后管理。定植前后是根部病虫害侵染发病的第一个高峰,尤其是辣椒、西红柿等,定植后常出现死棵、线虫侵染等问题,严重影响后期的生长发育。注意定植操作,减轻根系受伤,为根系扩展创造良好环境。定植苗应在浇水水线以上或选择微灌设施,避免病原菌随水快速传播。春夏地温不断提升,畦栽、起垄均可;秋冬地温不断降低,最好选择起垄定植,覆盖地膜,便于提高地温,改善土壤透气性。定植后注意控水划锄,晚覆盖地膜,促根深扎。
      三是严重的可灌根防病。浇缓苗水后,根系开始向外扩展,此时可选择对应性的药剂如噻唑磷、恶霉灵、咯菌腈等灌根,杀灭根系周围的病菌、线虫,避免苗期染病,抑制全棚土壤中的病菌传播侵染,效果良好。 沈更
    本版图片由陆辉提供
    大棚内覆盖地膜来减少蔬菜病害发生。湖州市农科院的蔬菜试验基地采用增施有机肥来改良大棚土壤效果明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