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公布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名单,温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榜上有名。据悉,该园区分为温州海洋农业高科技园区和浙南特色种子种苗科技园区。园区内以水稻、越冬蔬菜种子种苗和虾贝蟹藻种苗育繁推为主导产业。
由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创建的永兴基地,位于温州龙湾区永兴围垦区内,是温州海洋农业高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占地276亩,目前已建成国内面积最大的陆基高效生态循环养殖系统,成为浙南地区规模最大、养殖设备最齐全、养殖品种最多的集科研、教学、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试验基地,在推动生态渔业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水产种苗繁育与绿色养殖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据悉,近年来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围绕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开展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攻关,增强科技创新动能,取得了明显成效。
良种选育,全国领先
南美白对虾是我省第二大养殖品种,养殖面积达40万亩,产值45亿元。优质种苗供应不足是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近年来,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聚焦良种创制和苗种繁育技术研发,以承担的省“十三五”水产重大育种专项为抓手,通过外引内联、项目牵引、协同攻关,一边与南美白对虾原产地厄瓜多尔国渔业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做好引种保种,一边与中国水科院黄海所加强合作,组建科研团队,做好技术研发,着力解决自主育种中遇到的问题。经3年多努力,南美白对虾的育繁技术链基本形成,并初步选育出3个新品系,构建了150个家系,研发成功1套规模化生态繁育技术,并创建了“浙海科1号”苗种品牌,实现了我省南美白对虾自主育种零的突破。
贝类是我省海水养殖主要种类,年产量92万吨,产值100亿元。在上世纪90年代,我省攻克泥蚶全人工育苗技术后,构建起全人工繁育技术体系,促进了贝类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聚焦种质提纯复壮和质量安全,承担国家“863”海水养殖种子工程贝类育种项目和省水产重大育种专项,与中科院海洋所开展项目合作,围绕泥蚶、缢蛏、文蛤、青蛤四个品种的育种攻关,相继选育出速生型“乐清湾1号”泥蚶、“科浙1号”文蛤等2个水产新品种,并通过国审。同时选出低富集重金属泥蚶、抗病泥蚶和文蛤新品系各1个,率先完成泥蚶全基因组连锁图谱绘制,使我省的滩涂贝类育种繁育技术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持续推进坛紫菜、羊栖菜等两藻良种选育,截至目前,已选育出“浙东1号”坛紫菜水产新品种1个,并通过国审;耐高温及低盐坛紫菜新品系各1个,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养殖过程中坛紫菜种质退化和“烂菜”问题。目前,羊栖菜新品系“浙海1号”正准备申报国家新品种。
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在不断攻关海洋水产养殖良种选育技术的同时,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还围绕海水围塘、浅海养殖两个领域,聚焦生态高效,不断创新科技,集成一批海水养殖绿色技术。
据悉,近年来该所先后承担了海水池塘循环养殖、养殖废水污染控制、智能化养殖等4项省科技重点研发项目,开展海水绿色生态养殖、设施化循环养殖和智能化养殖三方面技术攻关,探索形成了多生态位循环养殖模式等4套绿色生态养殖模式,集成创新了缢蛏底铺网养殖技术等16项实用新技术,形成技术成果21项,获得38项专利。其中多生态位循环养殖模式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去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缢蛏底铺网养殖、贝类苗种集约化生态中间培育和海水池塘跑道式鱼贝混养等3项技术被央视频专题报道推广。 施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