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市加强管理服务、注重科技示范、借助全程优化,实现粮食生产面积、产量、质量“三提升”,在去年举行的“2018浙江好稻米”十大金奖评选中,杭州市有四个稻米产品荣获金奖,位居首位。
加强管理服务,实现粮食面积“三连增”。在抓粮食生产中,该市加强政策引导,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出发点,出台规模种粮直补政策,重点培育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规模大户。全市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4.62万亩。2018年,杭州市对建设时间较早、建设标准较低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又启动了提标改造,目前已完成提标改造5.37万亩。此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复垦平整土地优先发展粮食,避免土地抛荒。借助管理服务,去年杭州市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4.5%,实现“三连增”。
注重科技示范,粮食单产创纪录。为创建粮食高产示范,该市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粮食高产示范创建联动机制,营造“亩产论英雄”的比学赶超氛围,促进全市面上粮食产量提升。据统计,去年全市建成省级高产创建示范区55个,市级高产创建示范方14个,县级高产创建示范点89个,总面积5.1万亩。攻关田最高亩产1001.4公斤,百亩方最高亩产969.3公斤。同时,该市加快科技推广,在示范方内推广浙优系列、甬优系列等优质、多抗、高产品种,应用水稻“两壮两高”栽培、精确定量栽培、全程机械化生产、“叠盘出苗”育供秧、缓(控)释肥增产、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种养结合等技术模式,依靠科技实现增产。去年,余杭区首次试种90亩“再生稻”(一次种植两次收割)获得成功,示范方内两季稻平均亩产量达1040.2公斤。该市还发挥高产示范方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传、帮、带”,组织种粮大户、“粮二代”及技术人员到创建点现场学习。借助科技示范效应,全市水稻最高亩产连续两年超千公斤,一批示范方最高产创当地历史新高,高产创建成绩喜人。
借助全程优化,优质稻米发展势头猛。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市借助全程优化,推进稻米产业向优质化发展。优化种植环节,近年来,共试验示范水稻品种达55个,从中筛选出优质品种8个,指导基地重点种植“甬优15”“嘉丰优2号”“软香2号”等口感好、品质佳的水稻品种,推动主体种植习惯向优质绿色方向转变;优化加工环节,今年,该市首次将水稻育秧、稻谷烘干、稻米储藏加工和包装等配套设施纳入政策补助范围,提高粮食就地加工转化率;优化销售环节。该市鼓励规模大户特别是“粮二代”打造自有品牌,发挥电商产业发达的优势,发展线上销售。同时通过举办“稻香节”“开镰节”等农业节庆活动,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去年累计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带动大米销售2000余吨。
杭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