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2018年,和往年一样,我省种植业也经受了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各种不利因素考验。但是,在各级农业部门、农民朋友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统筹推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提质增效,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粮食生产喜人,水稻亩产再创新高
2018年,我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坚持产量品质效益并重,加强责任考核、加大政策扶持、创新发展方式,推进生产技术集成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投入减量化、粮食产品优质化,全省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统计,2018年,全省粮食生产平均亩产409公斤,总产量599万吨,同口径分别比2017年增3.34%和3.25%。完成429个粮食高产示范区的创建、65.6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提标改造、50个省级旱粮优质高产示范基地的建设,推广应用新型农作制度375.78万亩。单产再创新高,江山市单季晚稻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高达1017.28公斤,双季稻百亩方两季合计平均亩产1439.85公斤,常山县再生稻百亩方两季亩产1159.31公斤,均打破“浙江农业之最”纪录。
针对去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再次大幅度下调的新情况,省种植业管理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参与研究出台了2018年粮食产销政策意见。2018年,省财政在稳定原有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基础上,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规模种粮补贴由原来的每亩90元提高到100元,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比全国标准高3元,有力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同时,我省狠抓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吨粮标准、永久保护”工作目标,出台提标改造工作意见,重点开展农田基础设施修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及耕地质量提升,全省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65.63万亩;狠抓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促进粮食生产绿色发展,确定诸暨市、嘉善县等8个县(市)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县建设,制定全省创建方案,印发《关于做好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指导意见》,组织创建了325个省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千(百)亩示范片、26个水稻攻关方;狠抓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实现稳粮与增效有机统一,加快新型农作制度50例成熟模式的示范推广,新建稻菜轮作、稻鱼共生、立体种养等新型农作模式省级示范点37个,新型农作制度应用面积达到375.78万亩。
开展“五园”创建,产业发展势头好
去年,我省种植业主导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产量稳中有升,品种结构改善,产值增加。据业务部门统计,2018年,全省茶园总面积302万亩,比上年增加2.5万亩,增长0.83%;茶叶总产量达18.6万吨,比上年增产3.71%,总产值达206.8亿元,与上年同口径相比,增加13.0亿元,增值6.69%,面积、产量、产值均创历史新高。预计蔬菜播种面积957万亩,产量1925万吨,与上年比分别增 1.06%和2.37%。全省新发展果园12.8万亩,比上年增2.4%。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70万亩,比上年增2万亩,同比增长2.9%,预计总产量21.5万吨,总产值63.5亿元,基本保持稳定。全省花卉种植面积12万亩,同比增3.4%。
主要有三大做法。抓优势区域布局调整。根据我省种植业主导产业发展特点、区域特色、资源禀赋、气候特点和集聚度等,提出蔬菜、水果、茶叶等七大主导产业的优势区域布局,并参与制定《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2018—2022年)》;抓种植业“五园”创建。以集聚区、规模主体为重点,推进“放心菜园、精品果园、生态茶园、特色菌园、道地药园”建设,优化种植品种,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生产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组织创建了127个“五园创建”省级示范基地,其中放心菜园30个、精品果园30个、生态茶园40个、特色菌园12个和道地药园15个;抓名优产品评比活动。为了引导主导产业向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与竞争力,我省先后组织了浙江精品甜瓜、浙江精品草莓、浙江精品鲜菇、浙江精品红美人柑橘、浙江省“十佳”甜瓜、浙江省“十佳”桃等名优产品评比活动,遴选并公布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名单,确定铁皮石斛、衢枳壳、乌药、三叶青、覆盆子、前胡、灵芝、西红花为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加快技术创新,增强产业发展支撑力
2018年,我省种植业充分发挥8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专家作用,组织实施5个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与产业技术团队项目,创新集成种植业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种植业“五大”技术,为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示范推广种植业“五大”主推技术。完善种植业“五大”主推技术模式图,建立125个示范点,大力推进“五大”主推技术的示范应用,全年示范推广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391.2万亩,果树避雨栽培技术40.5万亩,茶叶机采机制技术61.42万亩,小蚕集约化工厂化饲育10.5万张,食用菌菌棒集约化生产2.93亿棒,蔬菜集约化育苗10.2亿株,超额完成年度推广目标任务。
积极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积极开展农业农村部下达的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任务,组织水果、茶叶、蚕桑、中药材和花卉等五个产业,在摸清产业生产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和瓶颈问题,联合省“三农六方”科研团队、省市县推广力量和新型经营主体,对5个产业17个方面的内容,开展全链条式的技术研究、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形成从育种到栽培、植保、设施机械、加工、销售等全链条式技术协同指导推广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
做好技术指导服务。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五大”主推技术示范点、新型农作制度示范点、技术团队示范基地和水稻高产示范基地,面对面指导服务。在种植业关键生产季节,举办各类培训班和观摩会,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全年共举办全省性培训班11期,培训1400余人次。
依托政府搭台,扩大产品影响力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去年5月,我省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与首届展会相比,本届茶博会规模更大,更具包容性。“一带一路”沿线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 20个茶叶主产省的154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展会汇聚了全世界“六大”茶叶、咖啡及茶具、茶机、茶包装等产品2.1万个,基本实现了“最具规模、最具权威、最具影响力的茶叶展会”的办展目标。
去年8月,我省又组织10个产茶市的170多家企业前往宁夏参加2018浙江绿茶博览会。展会吸引2万余名银川市民,280余家茶商与我省的茶叶生产企业对接合作,签订供销意向380吨,金额5786万元,进一步拓展了浙江绿茶的西北市场,提升了浙江绿茶在宁夏乃至西北地区的影响力。
同时,去年我省还先后举办了浙江“六月杨梅红”系列活动和浙江精品果蔬展销会,通过展会和专题活动,展示展销我省优质果蔬,促进了水果蔬菜产业向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也拓展了产业功能和市场空间,增收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