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屉小笼包,道不尽的老味道,说不尽的乡愁。40年来,老百姓的口味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对传统小吃的挂念。“吃了嵊州小笼包,才算是真正来过嵊州!”越来越多外地游客到嵊州后如是感叹。“老板,来两笼豆腐小笼!”每天下午3点,早已过了客流高峰期,位于嵊州黄泽的余式豆腐包老店内生意依旧红火,来吃小笼包的人络绎不绝。“90后”老板余欣含娴熟地擀面、揉面、包馅儿。“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1000笼呢!”余欣含娴笑着说。
好口味赢得好口碑
余式豆腐包老店是嵊州出了名的传统小吃店。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余欣含的爷爷余仲山在黄泽老街上租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店面开起了包子店,当时,一个小笼才卖6分钱。凭借独特的口感,“余式小笼包”在黄泽老街上硬是“卖出”了让人赞不绝口的好名声。
躁动不安又令人兴奋的年代,造就了一代人的巨变。90年代末的时候,为了让父亲的好手艺继续传承下去,余仲山的儿子余永新放弃了原有的工作,和妻子一起经营起了小笼包店。创业并非易事,开门迎客、自己采购、揉面、包馅儿……每天4点不到就开始工作,一直要忙到晚上。“员工和老板没什么区别,想赚钱就得埋头苦干。”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艰辛,余仲山嘴角泛起一丝苦涩。
苦尽甘来。一年下来,店里的生意日渐红火,不仅附近的居民常来这里买包子,就连附近县市的人也舍近求远赶来尝鲜,时常供不应求。那时,店里的年营业额达到了5万元左右。
“嵊州小笼包”走向全世界
和余永新一样,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嵊州小笼包也成为大众创业的热门选择,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小笼包店的身影,而嵊州小笼包随着天南地北闯世界的嵊州人,也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起初,他们拖家带口外出开店只为谋生,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嵊州小笼包”的招牌渐渐铺满了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我们有一个亲戚,前两年到北京开了一家嵊州小吃店,现在生意也是火爆得不得了!”余永新笑着说。
改革开放40年,嵊州百姓的奋斗精神,融入了这一屉屉热气腾腾的小笼包中。6年前,余永新将这份家业交给女儿余欣含,他说进入新时代,应该由新一代人来发展。事实证明,小笼包产业的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新元素,也需要新一代人的新经营思路。
成长在有着小笼包制作传统的家庭中,余欣含从小耳濡目染。2012年,扛着继承与发展责任的她接手了“余式豆腐包老店”。不过,同行的竞争已经让人应接不暇,其它品牌更是来势汹汹。
对余欣含而言,如果停滞不前,老店也同样面临经营困局。“余式豆腐包老店是爷爷和父亲的一生心血,我要把这份老手艺越做越出彩。”余欣含说。于是,在余欣含的重新规划下,余式豆腐包老店由10多平方米的小店升级成了40平方米的店铺,门头招牌到店内软装也重新进行了设计装修,桌子换了,板凳也换了,干净、敞亮的就餐环境,让每一位食客在就餐时愉悦享受食物。店铺的整体档次提升了,生意随之兴隆,日均卖出包子400屉。“来店里吃小笼包的不仅有熟面孔,经常还有外地的食客慕名而来。这也是多年来积攒下来的人气,我们靠着顾客良好的口碑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40年弹指一挥间,历史脉络总是在“小人物”命运变化背后一览无遗。余欣含感慨:“从‘小摊贩’到‘个体户’,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如今我们也要再次出发变成现在大家常说的‘创业者’。”余欣含说,今年,他们又专门成立了“余小屉食品有限公司”,开始工厂化生产速冻小笼包,每天都能做出2万多个,并且运往全国,让各地的老百姓们都能尝到正宗的嵊州味道。
正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坚持,嵊州小笼包正从家庭作坊向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迈进。改革开放40年,每一位嵊州人都是时代变化的亲历者,小笼包陪伴着他们成长,他们也见证着小笼包的发展。关于小笼包的记忆,对嵊州人来说太丰富了,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看到小笼包,就能想到故乡——嵊州。
郑培庚 金汉青 许其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