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省持续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精准发力,扎实推进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建设,农业生产方式加速向机械化作业、设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无人化操作转变,全省农机装备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农机装备结构明显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农机化事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示范省建设结硕果
一年来,我省牵牢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工程“牛鼻子”,组织实施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项目3个,安排项目资金1200万元,支持各地整县制推进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开展主导产业“机器换人”,出台主导产业示范县评价办法,明确示范县建设标准、评价方法与程序,茶叶、食用菌等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先行创建。建成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10个、示范乡镇65个、示范基地182个,3年累计建成示范县12个、示范乡镇115个、示范基地334个,超额完成农业“机器换人”三年行动示范县10个、示范乡镇100个、示范基地300个的创建目标。
购机补贴政策显成效
2018年,我省出台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制定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意见,14大类33小类76品目纳入补贴,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等3类产品列入省级累加补贴;推进中央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和省级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形成包含3个中央品目、6个省级品目和植保无人机的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体系。做好政策落实。认真做好购机补贴政策的宣传、落实执行,加快资金使用结算进度。全省共计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82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82亿元、省级资金0.47亿元,落实新产品补贴3986万元,全省新增机具9.5万台套(数据不含宁波)。加强政策监管。推进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在省农机化信息网开设县级公开专栏,为县级信息公开提供渠道;成立5个检查组,组织开展补贴政策实施情况交叉检查;做好补贴价格的动态监测,约谈并处理违规企业9家。
技术装备普及加快
提高关键、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技术应用加快普及应用。大力推广机插同步侧深施肥、田间轨道运输、农用植保飞防、蔬菜移栽、食用菌自动化接种等绿色、高效的农机新装备新技术,召开全省水稻机械化种植、食用菌产业、茶产业“机器换人”和轨道运输等多个专题现场会。去年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达到417万亩,首次突破400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8.9%,批次粮食烘干能力达到11.1万吨。推进智慧农机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鼓励引导新型农业主体引进应用自动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和应用系统,新增智慧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44个。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加强与中国水稻所、省农科院等部门的沟通合作,积极参与省“三农六方”科技协作项目、产业技术团队项目,认真指导临海、温岭两地做好“西兰花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项目,新增农机农艺产业整合示范区(点)161个,3年累计建成示范区(点)422个,完成目标任务105.5%。
社会化服务有效提升
农机化服务主体持续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提升。推进服务主体规范化、规模化提升。根据农机合作社示范创建三年活动的部署,认真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建成示范性农机合作社111家,3年累计建成251个,完成目标任务数125.5%。优化服务主体区域布局,提升集约化水平,引导服务主体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新增农机综合服务中心46个,3年累计建成135个,完成目标任务数225%。积极引导推动农机维修网点转型升级,建成二级以上农机维修网点7家,其中一级维修网点3家。推进服务人才素质提升。组织举办全省农用无人机操作技能、农机修理工和农机驾驶操作员技能等多项竞赛活动,开展全省农机维修技能提升培训班和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班,省级层面全年培训520人次。推进农机化作业服务保障。在农时季节,组织服务小分队269支、技术人员3100人次,落实农机作业用油2.2万吨,发放跨区作业证2600份,确保机械化生产服务顺利有序开展。
农机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农机行业管理规范有序,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开展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联合公安、安监执法1431次,出动人员6499人次,排查外省籍“变拖”1.4万台,查处假牌、超载、违法载人、报废机车上路等违法行为1.5万起,行政拘留82人。狠抓农机安全日常监管。制定农机安全生产检查整治方案,督导各地开展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抓好重要农时、重大活动期间的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举办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咨询、全省农业机械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农机安全监理员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切实提高生产主体、农机操作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技能。推进“平安农机”示范建设。创成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市2个、示范县3个、示范乡镇57个和示范合作社84个,推荐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县(市、区)5个,全国农机安全监理示范岗位标兵5人。推进免费实地检验和报废更新工作。全面开展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及烘干机四大机具为检验重点的实地检验;修订《浙江省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报废更新管理办法》,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出台加快拖拉机清理退出的政策意见,累计使用各级补贴资金2193万元,引导农户报废淘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7950台,其中变型拖拉机4352台。全省共发生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122起,死亡36人,同期下降30.9%、34.6%。发生道路外农机事故3起,死亡1人,同比减少3起和4人,未发生较大以上农机事故。
农机质量管理不松懈
实施农机质量提升行动。以农机质量月为依托,开展农机质量宣传咨询、人员培训、联合执法、农机打假等行动,期间发放资料3.26万份、培训人员3748人次,开展农机打假检查215次,检查农机经销、维修网点742家。完成单轨运输机质量调查并公开调查结果,用户总体认可度较高,满意度综合得分89.3分。受理农机质量投诉16件,结案15件,挽回经济损失60万元。推进农机标准化建设。召开省农机标技委委员大会,建立农机标准化建设工作信息交流平台。争取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支持,经委员大会审议,原则同意建立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茶叶机械分会。修订《机插水稻大田管理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2个。协同省农业机械学会制订并发布《玻璃温室技术规范》《单轨运输机》等团体标准6个。指导省内生产企业主导或参与国标制订3项、行标制修订9项、浙江制造标准制订2项。积极开展农机推广鉴定工作。共登记受理部级推广鉴定任务5项、省级推广鉴定产品114项,完成部级任务5项、省级任务98项。对鉴定能力外的农机产品,积极协调省外农机鉴定机构,帮助落实24家省内企业93个农机产品到外省申请推广鉴定。完成4个批次8个产品1871台的省级农机推广鉴定产品及证书使用及上级下达的扁形茶炒制机、茶叶理条机各5个批次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查任务。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深化农机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改进升级农机监理信息平台,推进无缝对接浙江政务网、一窗受理平台。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机审批事项和办事服务指南,实现牌证订制、考试发证、报废补贴等管理功能网上办理,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推进购机补贴“去经销商化”工作。根据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要求,升级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管理系统,优化购置补贴归档系统功能,开发使用农机购置补贴手机APP,简化补贴申办流程,目前购置补贴移动端办理率已超过90%。加强农机“产学研推”机制创新。召开浙江农机协同创新工作座谈会,充分发挥永康、路桥农机创新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机科技创新对接活动。
缪细央/文 本报记者 叶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