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的文章,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目前,权健公司实际控制人束某某等1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还有很多没有被曝光的“权健”藏在我们身边,怎样才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远离不靠谱的保健品?这些常识有助于我们了解识别保健品。
保健品只有这27种功效
一般意义上的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可以调节肌体的某些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
目前,保健食品允许声称的保健功能主要有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疲劳、促进排铅、辅助降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等27种,超出这些功能之外的,都属于虚假宣传。
无论从哪种途径,看到宣称有以下5种功效的保健食品,都是骗人的。
抗癌。保健品没经过大型临床试验,不能说有抗癌作用。癌症患者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防癌要从均衡饮食、规律锻炼和乐观心态做起,靠吃保健品防癌、抗癌不靠谱。
治疗慢性病。很多慢性病在医学界至今尚未完全攻克,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根本不可能通过保健品治愈。27个保健功能中,针对慢性病的说法都带有“辅助”两字,不能用保健品替代药物治疗。
调节身体酸碱度。“酸碱体质”是伪科学,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改变,自身酸碱度永远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需要调节,保健品也调节不了。
清除血液垃圾。如果肝、肾功能出现严重障碍,需反复使用血液透析净化仪治疗,一般药物治疗都力所不及,通过吃保健品更无能为力。
增高。生长发育需要营养和生长激素的刺激,但生长激素目前尚无口服制剂。有些增高保健品如含有性激素,有引起性早熟的可能,反而加速骨骺闭合,影响长高。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醒消费者:凡声称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未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保健品,一律不要购买。
3个方法绕开保健品“陷阱”
我国每年营养保健品的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五成以上。很多不法商家铤而走险,利用老年人信息不对称、认知能力较弱的特点,虚假宣传,设置各种陷阱。在购买保健食品时,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辨别。
一是看批号。看批准文号,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机构官网查询该批号,核对产品真假。
二是查机构。如果号称有某权威机构认证,消费者可以上网搜索是否存在这个相关机构。国家规定,医药广告不能假借国家机关名义,也不能利用医生或患者的形象做证明。
三是警惕虚假宣传。保健品是健字号和食字号的产品,不能宣传疗效和适应症,否则就是虚假宣传。用“百分百根治”“绝不复发”等绝对化的语言夸大宣传的,要谨慎。比如某某院士强烈推荐,则一定是虚假广告,因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明令禁止院士代言产品。
怎样买到“合格”保健品
营养素不能代替膳食维护人体健康。多数临床试验并没发现补充营养素对某些慢性病有预防作用,过量补充反而产生伤害。如果因为疾病或饮食偏好,导致身体缺乏某些营养素,需要购买保健品,一定要先弄清下面几件事。
1.了解身体状况和饮食习惯
不喝奶的老年人,可以适当通过钙片和维生素D补钙;长期素食的人,可以买些铁剂和蛋白粉;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可以咨询医生或药师后,购买鱼油。
2.不要盲目选药材
一个人的体质是否适合服用人参、西洋参、鹿茸等药材,需要中医问诊后确定。不清楚自己(或长辈)体质是否适合的情况下,最好不要买这些补品。
3.营养素含量不是越高越好
缺什么补什么,同时不要过量补。国内的保健品比较保守,按照建议的剂量服用即可;国外的保健品营养素含量可能较高,如通过饮食只能获得某种营养素推荐量的四分之一,应选择每日摄入量百分比为75%的保健品。
4.天然提取不比人工合成的效果好
天然提取和人工合成,化学结构差别不大,吸收利用率也差不多。上百块钱一瓶和几块钱一瓶的维生素C,效果没有什么差异。
5.有些保健品不值得购买
一些保健品中的营养,完全可以通过普通食物获得,比如阿胶、燕窝、蜂蜜。阿胶和燕窝主要含有的蛋白质完全可以通过肉蛋奶来获取;蜂蜜的主要成分果糖和葡萄糖在水果中都存在。
最后提醒大家,保健品应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认准蓝色草帽标志,并仔细阅读保健品标签说明书,注意用法及用量、保质期等信息。
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