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种业

38个西兰花新品种亮相田间

西兰花品种“国产化”步伐加快

  □本报记者 葛勇进 文/摄
  本报讯 1月10日,省农业农村厅和台州市政府联合在椒江区举行西兰花品种大会。20家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成员单位、全省种子和农技推广系统的代表、相关科研院所及省内外种业企业负责人等260多人参加了会议,现场观摩了田间展示的38个国内外最新选育的西兰花品种。一批性状优良的品种受到与会代表的啧啧称赞。
  本次大会发布了10个中国西兰花品种。其间,还举行了构建西兰花DNA指纹图谱库金钥匙交接启动仪式和西兰花全国一、二级测试点及展示示范基地授牌仪式,有关专家作了国内外西兰花生产趋势、育种和种质创新技术等专题报告。“按照预期目标,我们将打破‘洋种子’垄断,实现西兰花品种国产化,并且是真正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品种。”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首席专家、浙江省农科院蔬菜所所长李国景说。
西兰花“芯”受制于人
  西兰花又名青花菜,起源于地中海,因其含有丰富的萝卜硫苷(具抗癌作用)而备受关注,成为全球重要的健康蔬菜之一,近10多年来西兰花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全国栽培面积达100多万亩,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山东、云南、河北坝上、甘肃兰州等地。
  我省是全国秋冬西兰花的主产区,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年产量约30万吨,产值近10亿元,西兰花种植区域集中在台州、温州、宁波、绍兴和嘉兴等沿海和钱塘江两岸,其中台州市种植面积超过14万亩,规模化种植比例高,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冬春西兰花生产基地及集散中心,目前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保鲜、速冻加工出口并存的产销体系,在全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然而,在西兰花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是隐患重重,即作为产业核“芯”的种业长期以来受国外种业企业控制。李国景介绍,长期以来,我国西兰花种子市场供给被日本“坂田”及欧洲“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公司所垄断,进口品种“绿雄90”“耐寒优秀”“炎秀”“强汉”等占据主宰地位,种子价格受其操控。2017年,日本坂田公司培育的“耐寒优秀”品种,种子价格从2016年的每粒0.06元涨到每粒0.2元,涨幅超200%,还一粒难求。
联合攻关,替代进口
  一边是西兰花产业有强大需求,另一边则是相对薄弱的种业产业。这严重制约着我国西兰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影响农民的种植效益。为此,科技部将西兰花育种研究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项目之一。农业农村部设立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西兰花新品种选育岗位科学家,同时,于2018年成立“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以此整合国内外育种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快品种创新步伐,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局面。
  西兰花良种联合攻关由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牵头,浙江省农科院为首席专家单位,同时联合国内20家主要西兰花科研、教学单位和种业企业开展攻关,并明确攻关目标:以生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资源有条件共享、收益按比例分成、政府与企业共同投入的协作攻关机制;研究建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供攻关组内共享;筛选一批优异西兰花亲本,创制一批重点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选育一批具有重大推广应用前景、能够部分替代国外品种或适合国内消费需求的西兰花新品种,提升我国西兰花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力争5年内实现“替代进口、引领全国、带动产业”的目标。
  针对各单位单兵作战、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技术落后以及西兰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关键问题,联合体成员签署了人才资源信息共享协议,启动了我国西兰花核心种质材料及主要育成品种DNA指纹图谱库的构建工作,实现育种材料等知识产权共享。目前已收到联合攻关单位提供的近400份DNA样本,为加快新品种选育奠定了重要工作基础。此外,攻关组启动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包括标准化西兰花种质莱菔硫烷含量精准检测技术体系、标准化西兰花种质根肿病抗性精准接种鉴定技术体系、标准化西兰花种质黑腐病抗性精准接种鉴定技术体系、基于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技术的西兰花营养品质鉴定评价技术体系,将为我国西兰花研究整体水平提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一批良种崭露头角
  虽然联合攻关组成立时间不长,但各单位措施得力,协同推进良种选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好品种已崭露头角。
  西兰花联合攻关年度报告显示,去年,联合攻关组新收集、引进了西兰花种质资源371份,对新收集及历年引进的1784份种质材料进行了田间鉴定评价,从中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73份;应用杂交、回交、小孢子培养等技术,创制新种质40份,DH系266份;新配制杂交组合5411份,鉴定评新组合4952份,从中筛选出优势组合73份;育成新品种16个,其中通过省级审(认)或现场考察4个。
  其中,由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天津市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浙江省农科院、台州市农科院等单位选育的中青系列、京研系列、科润系列、苏青系列、沪绿系列、浙青系列、台绿系列西兰花新品种(新组合)具有花球高圆、蕾粒匀细、颜色深绿、抗病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在全国各地均有不俗表现,具有替代国外品种的潜力。
  李国景介绍说,近一年来,攻关组在全国不同生态区建立新品种、新材料筛选评价测试示范点(区)18个,开展新品种联合测试、示范工作。在杭州、天津、河北设立一级测试点3个;在浙江、江苏、山东、天津、北京、云南、甘肃、湖南、河北、湖北等地设立二级测试点10个;在浙江台州、江苏南通、河北坝上、甘肃兰州、云南昆明建立核心示范区5个;设立了18个测试示范点,筛选出一批可替代进口或适合国内消费需求的新品种(组合)。
  去年,全国西兰花品种一、二级测试点共测试了攻关组选送的新品种(新组合)1300多个(次);在台州建立了800亩新品种示范展示区,展示强优势组合(潜力品种)24个,示范种植新品种10个。通过联合测试,已筛选出“中青 16”“中青 319”“领秀 4号”“XYD1801”“碧绿258(HB01)”“浙青60”“浙青80”“台绿6号(原名B923)”等一批具有替代国外品种潜力和重大推广应用前景的西兰花新品种(新组合)。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占省介绍,目前,我国自主育成品种全国市场占有率已占10%左右。其中台州市农科院育成的台绿系列西兰花新品种推广面积达7万多亩,约占全国栽培面积的6%、浙江省种植面积的15%;中国农科院育成的中青系列品种示范应用1.5万余亩;天津惠尔稼育成的“青城7427”推广种植约2万亩;浙江省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宁波微萌种业、浙江美之奥等单位育成的新品种推广应用1.75万亩。
  李占省说,随着国产西兰花品种的不断推出,今后5-10年市场占有率将逐渐提高,年平均增长率约2%,到2030年,国产西兰花品种将占据国内30%左右的市场,打破国外品种的市场垄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