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科技让梨更好吃猪更健康菜更安全

  □本报记者 蔡希师
  他们掌握了梨的“遗传密码”,让梨好吃又好种;他们研究猪的营养餐,让猪肉变得更安全;他们把蔬菜病害防治做在前,为菜农安全生产添助力……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施泽彬、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詹勇(项目主要完成人)、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教授张敬泽分别参与的“梨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技术创新”“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主要蔬菜卵菌病害关键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3个项目,1月8日荣获2018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破解梨树基因组让梨好种又好吃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梨大国,种植历史悠久。梨花,被称为花中“冷美人”,因此梨的基因更显扑朔迷离。施泽彬参与的团队经多年研发,成功解析了全球首个梨基因组,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育种时间和用地,提高了育种效率。“梨的杂合度非常高,梨家族的基因和遗传关系千丝万缕,特别复杂。”施泽彬说,梨的遗传背景和不同品种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更难,种质资源的研究也相当困难。
  通过多年的努力,团队在国际梨产业专家配合下,为26个国家的113份代表性种质资源建立了“户口本”,注释了梨的4.2万个基因,成功创建世界涵盖最丰富地理生态型的梨种质资源库,并为梨家族绘出了完整的“族谱”。掌握了梨的“遗传密码”,梨的育种工作取得快速突破。
  随着“遗传密码”的破解,不仅解决了好吃的问题,还让梨变得更容易种。
  授粉难、生产周期长、收益慢等,是新品种梨推广的“拦路虎”。为攻克难关,研究团队尝试了几十种配方,成功实现了梨树的液体授粉,授粉效率比传统人工点授提高约36倍。梨树液体授粉新技术的试验表明,每亩授粉时间从18小时减少到0.5小时,花粉用量节约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有梨农试用后,当年亩产达2.37吨,比上年几乎翻了一番,而且坐果均匀,果形端正,卖价高出周边果园0.4元/公斤。
  该团队还发明了梨老品种更新技术:保留原树,嫁接新品种枝条。还为果农考虑到生产的每一个步骤,研发了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制定了《梨施肥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10项。
  该团队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如今已在全国推广400多万亩,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研究生猪营养餐助力猪肉更健康
  2018年,农业农村部正式提出“2020年饲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拟以政府名义采购詹勇所在团队的抗病营养技术成果,并将技术成果“傻瓜化”,作为2020年后的主推技术推广应用。这在国内畜牧业十分罕见。
  “养猪业一直面临多种疫病的威胁和困扰,营养是动物生长和健康的物质基础,以提高抗病力为目标的动物营养理论和技术体系在国内外尚属空白。”詹勇说,他所在的项目组,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抗病营养”概念,通过营养技术改善猪抗病力,减少养殖用药。通过20年的研究与应用,实现了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团队围绕猪的营养与肠道健康、病原性和饲料源性致病因子互作规律开展系统研究,探明了营养的抗病功效及机制,发现科学调整营养结构后,猪的抗病力明显提高,发病率明显降低。
  此项成果,符合现代畜牧业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主要解决养猪高效、安全、生态、优质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改善营养结构提高猪的抗病力,应用抗病营养技术成果,可使生产水平提高百分之二三十,这是一场颠覆性革命。同时,通过营养结构优化,能够让猪更好消化利用饲料,降低粪污排放,可减少10%有机物和氮。让猪吃更科学的饲料,可减少50%磷、80%以上铜和锌的排放。只有猪健康了,才能生产出优质的猪肉。
  至目前,该项科技成果已推广应用生产抗病饲料2931万吨,出栏生猪1854万头,新增产值1168.3亿元、利润72.9亿元;减少抗生素使用6000吨,减排粪污400万吨。
攻关菜病防治术减药防病促增产
  蔬菜卵菌病害频繁暴发流行,严重制约了我国蔬菜安全生产与发展,通常发病率达15%至30%,严重时达50%以上,甚至导致绝收。针对这类问题,张敬泽所在的团队开展了病害防治研究,同时与国内相关科研院校和技术推广部门协作,建立以病害预警和生物防治为核心,以高效栽培、生态防控和精准用药为关键技术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在我省广泛推广应用,减施农药及防病增产效果显著。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该团队筛选研制出防治辣椒疫病的木霉菌生防菌肥产品及其配套防治技术。首次揭示了生防木霉菌对辣椒疫霉菌丝和卵孢子的重寄生作用,和产生具拮抗活性的拮抗机制,研发出化学-生防制剂协同防病技术,可有效控制病害流行。
  团队通过开展病害检测预警及早期预防减灾技术研究,建立了主要蔬菜卵菌病害检测预警技术体系。集成创建主要蔬菜卵菌病害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及推广应用。获得发明专利4项,研制菌肥产品2种。
  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成果的示范推广,该团队还采取了系列措施。如建立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核心示范区,进行示范应用与辐射推广;举办防控技术现场会与培训班,已培训5000人次;发放技术手册,提高菜农认知水平;积极借助媒体宣传提高技术普及率。该技术的推广,有效促进了我省蔬菜安全生产及其产业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