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忠
吴兴区成功创建我省首个农业农村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南浔区菱湖渔业协会增挂中国水产学会南浔学会服务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牌子,为湖州打造全国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的样板地、模范生提供科技支撑;全市完成水产养殖尾水治理27.25万亩,美丽渔场创建验收中,一个个生态美丽渔场纷纷亮相……
近期,湖州渔业好消息不断,高效生态渔业、绿色生产方式、安全生态渔场、风景秀丽环境……在“两山”理念引领下的“绿水”篇章中,湖州逐绿而行,一幅全流域渔业健康养殖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从倒逼到自觉,传统养殖插上逐绿翅膀
湖州是全国三大淡水鱼养殖基地之一,主养的肉食性鱼类有鳜鱼、加州鲈鱼和黑鱼三个品种。之前主要投喂冰鲜小杂鱼,池塘易生绿藻,水体污染严重,水质达不到养殖标准,鱼儿易得病,且以日照解冻冰鲜鱼,周围腥臭难闻,污水乱流,苍蝇飞舞,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理念下的湖州渔业如何转型升级?“绿水”论文该怎样来答辩?该市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后,一种“2%水体养鱼,98%水体养水”+“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的“跑道养鱼”模式被采纳。南浔菱湖镇盛江家庭农场主盛素红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者。2016年她辟出一口池塘尝试“跑道”养鱼,将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变为“集约化圈养”,将投喂冰鲜鱼改为配合饲料。年底一结算,亩产效益提高50%以上,存活率提高30%以上,饲料利用率提高20%左右,收益是传统鱼塘养鱼的3-4倍……
榜样的力量无穷大,盛素红的成功引来一批批取经人。湖州市因势利导,制定《水产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规范》等标准,依托科技力量加强“跑道”养鱼鱼种技术试验,开展不同养殖品种的密度、模式对比试验和产业体系数据收集,成立5支服务团队助力基层渔技推广,加强对“跑道”设施末端尾水治理监管和苗种、水质以及饲料等投入品质量监管,严禁使用违禁药品,科学规范养殖方式。探索“跑道”养殖与保险联动机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品质。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池塘内循环养鱼“跑道”300多条,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改变投喂方式在其它水产类养殖中也同步推广并取得相同效果。长兴洪桥漾荡河蟹专业合作社在日前举行的第九届漾荡太湖大闸蟹蟹王争夺赛中又一次夺冠。农场主卢泽辉说,跟冰鲜鱼喂养相比,合作社70多个会员养殖的大闸蟹不仅个大蟹肥,而且池塘水质更好控制,虾、蟹生存环境变好,养殖模式更加环保。
从个体到连片,美丽渔场款款而至
菱湖镇卢介庄村有一个3000多亩的特种水产示范区,鱼儿池塘中畅游,油菜等作物塘基上傲立,将单调的养殖区打扮得“花枝招展”。
菱湖渔业协会会长沈学能说,池中养鱼、池埂种桑,这种古老的“桑基鱼塘”种养模式在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美誉的南浔具有悠久历史。但随着蚕桑业向外地转移,“桑基鱼塘”被“油基鱼塘”所代替,冬天种油菜,夏天种芝麻、黄豆等作物,鱼塘淤泥作肥料,油菜籽被厂家收购,副产品则作为鱼饲料。由于亩均净利润可增加6000-7000元,“油基鱼塘”种养模式深受渔农喜爱,目前在菱湖镇已有4万多亩的规模。
卢介庄特种水产示范区是湖州建设生态美丽渔场的一个案例。2017年,湖州就已出台《现代渔业绿色发展“2222”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要创建200个美丽渔场。按照经营规模优化、生态环境优美、产品质量优质的创建目标,美丽渔场规模面积为100亩以上,亩均产出高于面上30%以上。根据美丽渔场整体布局,按照主干道路硬化、塘埂护坡绿化、养殖水面洁化、养殖尾水达标化、管理用房标准化、休闲设施景观化要求,实施渔场美化改造工程,实现生产管理用房标准化全覆盖,渔场塘埂绿化覆盖率50%以上,养殖尾水处理率100%。同时,美丽渔场实施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建立养殖生产操作规范、投入品管理、养殖水产品可追溯等制度;实行生态养殖模式,倡导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等方式。
当下,湖州各地对创建的美丽渔场进行验收,安吉的梅溪草滩家庭农场、元庆渔业,南浔的菱湖镇勤劳村、和孚镇漾东村等一个个生态美丽渔场款款而至。湖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已建成100个模式先进、设施完善、景观美化的美丽渔场,10个市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和1000户健康养殖示范户。
从引导到严管,全域治水扎实推进
东林镇是吴兴水域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近年来,当地通过渔民转产转业,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网箱、网簖清除,河漾增殖放流,水域管委会统筹和第三方护水等多项举措,从源头治理到长效保洁,对境内223条河漾进行“从头到尾”治理。目前,东林境内河漾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
好水才能养好鱼。湖州一手抓面源污染整治,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一手抓健康生态养殖,规范实施全域治水。为打赢渔业尾水治理攻坚战,完成3年尾水治理60万亩目标,去年,湖州制定出台《湖州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实施方案》,明确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的工艺流程、主要设施和设施占比面积等,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长效管控。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养殖水域滩涂规划》,采取“禁、限、转、治”分类推进全域治理,逐步在湖泊、水库、河沟等禁止养殖区退养18万亩;在东西苕溪、长湖申线、湖嘉申线等全市主要河道两侧300米内及太湖水域沿岸3公里内水域限养15万亩;以示范园区、美丽渔场、健康养殖示范户为方向,加快品种结构调优和养殖方式转变,实现减量提质、减排增绿。
2018年,该市已完成水产养殖尾水治理27.25万亩,是年度目标任务的181.7%。湖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尾水设施运行后,悬浮物、总氮、总磷、COD等含量大幅下降,经检测均符合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用水标准和养殖废水达标排放标准,基本实现园区美化、渔民增收、环境友好,渔业绿色发展。
渔技员在“跑道”养殖水域检测水溶氧量。徐钰芸 摄
菱湖渔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