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军 文/摄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新年前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新一年,我省要把握新时代重要战略机遇,扎扎实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拥抱新年的朝阳,我省各地农村广大干部群众顺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正以更大决心和更实举措,扎扎实实谋划推进我省“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争做高水平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
常山县紫港街道狮子口村——
深化厕所革命靓村貌
“早几年,因为村里的露天旱厕卫生差,外来游客不满的声音很多。去年5月,我们下定决心,用一周时间将全村107座旱厕全部拆除,并分别于3月和10月建成两座崭新的公厕。现在,我再不用发愁游客的不‘方便’,游客对环境的满意度高了。”
1月4日,记者在常山县紫港街道狮子口村见到村支书吴国华时,他高兴地说,公厕“升级”,村庄环境更美了,还获评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游客来的更多了,去年接待游客至少在1万人次以上。
记者怀着好奇心,走进该村的一个公厕——“舒心亭”,看到除了男、女卫生间,还设有第三卫生间,烘手机、洗手液、厕纸等一应俱全。公厕内还放置着几盆盆栽,绿意盎然,甚为养眼,为萧瑟的寒冬增添了暖意。“2019年,我们要继续做好公厕的日常管理维护,周边绿化,进一步提升村民和游客的如厕环境。此外,我们还要投入资金,帮助困难村民改造提升家庭厕所。希望通过深化厕所革命,做好村庄美化文章,提升全村的人居环境。这样,定能吸引更多游客来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业就有了更足的底气。”作为村里公厕的“所长”,展望新一年,吴国华信心十足。
浦江县黄宅镇项店村——
推进垃圾分类做标杆
说到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垃圾处理这个话题。
生活垃圾的科学处理,事关公众健康、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是民生关键小事、社会发展大事。近年来,浦江县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喜人。1月7日,记者来到该县垃圾分类工作先进村黄宅镇项店村。记者看到,该村环境优美,路面基本见不到垃圾,家家户户门口均整齐放置着两只垃圾桶,可腐烂的和不可腐烂的垃圾,村民们自觉分类投放。
项店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村,本村人口有1218。因村里有个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外来人口多达1200,垃圾产生量大。2014年10月,为整治村容村貌,该村打响了农村垃圾分类的“突围战”。“经过4年多时间的努力,我们村全年处理会腐烂垃圾60吨以上,垃圾减量率达30%以上。”项店村村支书洪余积说,2018年,该村被评为“省卫生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并非一日之功。这几年,村民们都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但村里外来人员多,管理难度还是非常大。”洪余积说,面对存在的短板,2019年,他们要加强跟房东们的联系对接,通过房东跟租客的沟通协调,巩固并扩大垃圾分类取得的成果。接下来,要在上级部门支持下,继续加强垃圾分类的管理、监督和宣传力度,进一步激发全村村民爱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持续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在农村垃圾分类上做标杆。
宁海县力洋镇海头村——
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走进宁海县力洋镇海头村,只见沿岸绿化连片,清澈的溪水和悠游的鸭子相映成趣,自然宜居的生态气息扑面而来。“别看现在村子环境这么美,曾经的海头村,是个水污地脏,几乎没有基础设施的贫困村。”回忆往事,村支书庄允肖感慨地告诉记者,海头村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通过生态河道建设等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工程,一举摘掉了“脏乱差”的帽子。2015年以来,该村“试水”发展菊花产业,为村民带来可观“红利”,现在亩净收入已达2万元。“海头村目前有50亩菊花基地。新的一年,我们要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计划将菊花面积扩种到150亩。其中,精品观赏园占120亩,其余30亩基地产出的菊花,全部用来做菊花酒、菊花茶等衍生产品。”庄允肖说,他们将再接再厉,更加坚定地秉持“两山”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继续做大做强菊花产业,通过发展美丽经济,让全村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村里已连续3年举办菊花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赏菊品菊。”庄允肖说,今年9月,将继续举办菊花节,加强策划,办出特色,吸引更多游客,让村民的腰包变得更鼓。”庄允肖说,去年,海头村被评为省3A级景区村庄,今年要继续做好全村域的环境提升工作,倾力描绘生态宜居的美丽海头新画卷。
遂昌县金竹镇茶竹岭村——
致力强村富民迈新步
这几日,在遂昌县金竹镇茶竹岭村,低温多雨难挡村民们的干事热情。在位于该村的农产品展示中心,村支书谢金伟正带领大伙忙碌着,做好正式开业的准备。
“总投入200万元的农产品展示中心,去年9月开始试营业,效益不错。今年春节后,这个中心将正式营业。到时,我们村集体的账簿上,会增加一笔更可观的收入。”谢金伟说,趁着节前,他们要把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做扎实。
茶竹岭村位于遂昌县西北部,距县城约60公里,海拔超过800米,群山云海环绕,民居依山错落。尽管风景秀丽,但因地处偏远,早些年村集体还是“囊中羞涩”,基础薄弱。为了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近两年,除将村集体200多亩山林对外承包外,村“两委”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村集体经济陆续流入了“活水”,终于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
谢金伟告诉记者,2019年,村里已经定了新目标:加快民宿建设,发展生态旅游,同时把农产品展示中心做好做强。据他估算,今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将有10万元保底。
村民脸上的汗水,村里实实在在的变化,无形中透着一片兴旺的景象。在谢金伟看来,“消薄”之后更要强村富民。他坚信,未来的茶竹岭村,集体和村民的“钱袋子”定会越来越鼓,乡村振兴的步伐会越走越坚实。
图为常山县紫港街道狮子口村的公厕“舒心亭”。
图为浦江县黄宅镇项店村村支书洪余积在监控室向记者介绍垃圾分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