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段
烈士
故事
“时代的巨轮进展着,没有智(知)识的人将来会被社会所淘汰的……”日前,绍兴市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村民金伟丽在整理老房子时,从一个旧相框的夹层里发现一封家书。写信的是她已经过世的大伯金子定,一位在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中共党员。
关于金子定的生平,能查阅到的资料寥寥无几。在《浙江省烈士英名录》中,关于金子定的介绍只有短短的一句话:金子定(1921-?),绍兴市越城区鉴湖镇坡塘村人,1940年参加革命。
这次,与家书一起找到的,还有几封颇为神秘的书信。
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243号,是一间并不起眼的两层楼老房,也是金家的老宅。这里,几十年无人居住,二楼早已成了堆放杂物的仓库。要不是最近坡塘村进行小城镇综合整治,金伟丽一家或许也不会特意过来收拾老房子。“这些书信是在整理杂物时发现的。”金伟丽说,在老房子的墙上,一直挂着一张用相框裱起来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这是1962年政府颁发的。“听父亲讲,这是爷爷最为珍藏的东西。”
不过,当金伟丽打开这个老相框时,发现当中竟夹着几封书信。虽然年代已久,但保存得很好。一封是金子定在1938年11月16日写给其父亲金源堃的家书,另两封仅保存了信封,不见信纸。为此,金家人翻遍了整个屋子,都没有找到。这两个信封上的收信人都是金源堃,一个信封的寄信人地址是“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委员会总政治部”,另一个信封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邮戳的时间显示为1953年。
“我们一家人将信封上的笔迹与大伯金子定家书的笔迹进行了对比,发现不同,所以猜测这两封信会不会是大伯所在单位写给爷爷的?但这是在大伯牺牲之前还是之后,我们也不清楚。”关于这些书信,金家人也有着一堆疑惑。
“从小就听长辈讲,大伯年轻的时候就参加了革命,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金伟丽说。
在金家人记忆里,金子定有两句口头禅,“没有国,哪有家”“我祥奎(乳名)不戴皮带(当时军人都系皮带),誓不为人”。
1937年,金子定16岁那年,去了上海,在上海华孚笔厂(即后来的上海英雄笔厂)工作。由于他是家中长子,其父金源堃阻拦他去上海工作。1938年11月,金子定托人给父亲带去一封信,这封信就是几天前金家人在相框的夹层中发现的那封。在信中,金子定这样写道:“许多青年都涌入申(上海),何况我上了年纪(当时他已经成年)……”他还嘱咐父亲,要给弟弟读好的、进步的学校,不要读私塾,并在信中附上了自己的一张照片,希望父亲能好好收藏。
据金家人回忆,自此之后,金子定未曾回过家,但他断断续续地给父亲金源堃写信,不过一直是单向联系。“听长辈讲,有一年,爷爷金源堃将大伯所有的照片都烧了,现在,家里几乎找不到一张大伯的照片。”金伟丽说,直到1962年,政府送来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家里人才知道金子定已经牺牲了。
“关于金子定的生平,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挖掘。”越城区鉴湖街道一位负责人说,目前,金子定故居已被列为鉴湖街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下来,我们一方面将对金子定故居进行保护和修缮,另一方也将邀请相关专家,对这些书信进行研究。” 林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