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凌紫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和着新年的钟声,我们迎来了崭新而充满希望的2019年。
回顾2018,全省各地精准发力,全力以赴打好乡村振兴“开局战”。用智慧和汗水,换来了进一步的“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乡村振兴战略在我省落地见效。
风行万里鲲鹏正举,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展望2019年,我省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将继续弘扬改革开放的精神,在乡村振兴路上,矢志创造新的更大的奇迹。
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
让“扶贫茶”变身“致富茶”
从2018年10月到现在,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已有135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越过千山万水,在四川、贵州、湖南的34个贫困村安家扎根。
“目前来看,整体种植情况不错,成活率在90%以上。今年,我们要加强培训、指导,帮助贫困户掌握生产技术,让扶贫茶苗茁壮成长。”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说。等到气候适宜,其余的茶苗将在2月底全部送出。
2018年,对于黄杜村来说是难忘的一年。4月,村里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习总书记给黄杜村的重要指示传来,村“两委”立马组织党员群众扦插、培育茶苗。同时,县、乡、村三级组织人员奔赴贫困地区考察,最终确定捐赠对象为四川、贵州、湖南3省 4县 34个贫困村的1862户农户。8月开始,又先后派出8批技术人员前往实地指导种植。
“不光是送出茶苗,我们还要保证配套服务加紧跟上。”盛阿伟告诉记者,“白叶一号”不同于一般绿茶,土壤环境要求和防冻要求更高。今年,村里将和中茶所、浙茶集团等单位加强合作,加大培训力度,采用“理论+实践”的方式,从种植基础知识、茶园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到采摘、加工等,对受赠农户进行全方位技术指导,将先进的白茶生产与加工技术带到贫困地区,把“扶贫茶”转化为“致富茶”。
桐乡市高桥街道越丰村——
“三治融合”激发新活力
近日,走进桐乡市高桥街道越丰村,只见碧水穿村而过,洋房鳞次栉比,道路干净整洁。这是近年来该村围绕“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让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庄建设管理当中取得的成效。“今年,村里将继续依托这一村庄治理模式,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村民素养,让村庄更加和美。”村党委书记沈春雷说。
实施生活污水零直排改造工程、引进物业公司实行村庄专业化保洁、改造老旧路灯……沈春雷告诉记者,2018年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百姓议事会、道德评判团等“两会”“三团”组织的协助。比如“美丽家庭”争创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就是由百姓议事会制定具体评定标准,道德评判团检查打分来完成的。
新的一年,越丰村有了新的发展计划。加强村干部、党员、村民组长等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骨干力量作用;拍租村里建设的服务用房,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面整治村庄南片7条河道,进行河道清淤、河岸硬化、景观绿化,进一步提升村庄颜值;继续开展“美丽家庭”创建、家风家训评选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村民道德素养。
同时,还会请老师在村里教授太极拳,组建排舞队、唱歌队、篮球队等,组织更多优质文娱表演活动。“搭建村民展示才能的平台,增强村民对大家庭的认同感,让村民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沈春雷说。
云和县乡村振兴讲习所——
助力农民走好创业路
养殖疫病防治、心理健康咨询、花卉种植技术……近日,在云和县赤石乡赤石村乡村振兴讲习所,记者看到了一张内容丰富的课程表。赤石乡干部刘鑫告诉记者,讲课内容与村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所以非常受欢迎,去年办了30多场,场场爆满。
像赤石村这样的村级乡村振兴讲习所,云和县有168个,构筑起“1+10+X”的县、乡、村三级讲习阵地,不但实现了讲习场所县域全覆盖,还走向了省外。“讲课的队伍不断壮大,有省里的农业专家、县级部门业务骨干,也有像‘云和师傅’这样的乡土人才。”云和县农训办主任徐仙娥说,讲习所设置了“三农”政策、文化下乡、农业技术等各类紧扣实际的讲习菜单,使农民能够学技能、用政策、谋发展。成立以来,举办了“百场讲习进百村”“乡村振兴讲习对接会”等活动,开办各类讲习762期,受益群众达5.45万人次。
“讲习所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有一些需要提升完善的地方。”徐仙娥说,县里已经细化了讲习所组建标准、管理办法、讲习菜单、服务方式、考核办法等,使各个方面都有标可依、有章可循,常态化运营发展。
今年,云和还将组织开展师资培训,提升讲习师资的素养能力。对示范所所在村的党员干部、创业人员(种养大户)等建档立卡,列入讲习常态化学员。开展春播技术培训等“四季主题”活动,促使各级讲习所发挥作用,帮助农民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浙闽边界联盟——
跨省合作抱团谋发展
从庆元县安南乡行车不到5分钟,便进入了福建省政和县岭腰乡后山村,两地地缘近、人缘亲,产业结构也基本相同。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去年5月,由安南乡牵头,庆元和福建的政和、松溪、寿宁3县的13个乡镇结成乡村振兴浙闽边界联盟,使两地的联结更加紧密了。
“联盟致力于探索突破行政区划,真正实现抱团发展。”安南乡党委副书记吴凌冰说,2018年,联盟制定了组织章程,明确了党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重点合作领域,建立了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商议具体合作内容,逐步构建起一个高效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今年,联盟将通过党建引领边界乡村振兴,以打造一条海拔1000米左右、100公里长的“浙闽边千米百里党建示范带”为契机,实现廖俊波先进事迹馆、屏都街道技能型人才实训基地等党建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是浙闽边界百姓的共同心声。”吴凌冰说,13个兄弟乡镇都坐落于大山深处,具有优良的生态旅游资源。联盟计划将浙闽边界的多个旅游特色村连成一线,推动形成跨省乡村游新线路,推出更多旅游产品,实现游客互送、资源共享。还将发挥庆元竹木、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优势,拉动浙闽边界农业、加工业发展。目前,安南乡正在种植竹荪、羊肚菌等,打造珍稀食用菌种植基地。试种成功后,将向邻近的福建乡镇扩展,带动当地农户种植食用菌增收,合作共赢。
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村民将“白叶一号”茶苗装车,运往千里外的扶贫点。
桐乡市高桥街道越丰村道德评判团成员给村民分发垃圾袋,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在云和县赤石乡赤石村乡村振兴讲习所,县林业局专家在为村民解读产业兴旺相关政策。
庆元县安南乡干部带大家参观乡村振兴浙闽边界联盟展示馆。 本报记者 杨凌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