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气象

奋楫扬帆四十载 谱写气象新时代

——记省气候中心气候应用团队

  •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气象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背后离不开气象部门锐意改革、创新发展的辛勤耕耘。40年栉风沐雨,40年春华秋实,浙江气象人在伟大时代的感召下,与改革浪潮共舞,与时代同命运,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谱写了一曲改革开放的气象之歌。今介绍省气候中心气候应用团队的先进事迹,以进一步弘扬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1978年,浙江省气象局气候资料室(浙江省气候中心前身)正式成立,气候应用团队同步组建。40年来,该团队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准确、科学、有效的气象服务为宗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积极拓展气候应用服务范围,开展工程项目气候论证、重大工程气象参数设计、城市规划和居住园区的气候环境评价、风能资源评估、农业气象保险、农业气候资源评价等多项服务,打响浙江气象应用品牌,全面助推浙江经济发展。
    服务社会显身手
      农业保险气象研究是气候应用团队的重点工作之一。40年来,该团队积极开展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有关农业保险政策、费率厘定、政策性农保方案等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近年来,气候应用团队对茶叶、杨梅、枇杷等10余种农产品开展了气象指数保险服务,全省每年承保面积达40万亩,保费规模近5000万元,同时联合保险公司与阿里巴巴合作,以“互联网+”方式开发农作物风力气象指数保险产品,为农业生产系上“保险带”。
      与此同时,该团队还根据全省农作物种植适宜情况,在11个地区进行气候精细区划,对茶叶、杨梅、梨、葡萄、柑橘等15种农产品开展气候品质论证,发放相应的气候品质认证标志,深得广大农户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交通建设更离不开气象服务保障。舟山市大陆连岛工程、诸永高速、杭州湾通道、龙丽温高速公路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气候应用起了基础保障作用,无论山海湖田,只要高速公路经过复杂气候地区,便有气候应用团队的专题研究,他们实地勘察、了解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和沿线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给出科学的气象参数,为工程合理设计提供依据,提高工程安全系数。“在浙江建桥铺路首先要找省气候中心咨询。”这是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一位专家的心声。如今当人们驾车行驶在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时,气象服务随时在你身边,为你交通出行安全起到了基础性保障作用。
      欲建高压线,抬头先问天。气候应用团队还是高压线路的“探路者”,先后为全省10多条高压输电线路建设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从北仑到绍兴,从嘉兴到杭州,从金华到福州……对每一条高压线路,根据沿线气温、雷暴、覆冰和大风的状况,该团队设计气象参数,为电力部门设计最佳高压线路路径提供科学气象数据。至今全省没有一条高压线路因气象因素而出现事故。
      上世纪80年代,气候应用团队率先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太阳能观测站建设,对龙泉、舟山、慈溪、大陈等10个站点进行气象观测,寻找“清洁能源”的利用途径,为我省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开展全省风能资源普查及我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研究。多年来,该团队通过多方法比对,引入数值模式计算成果,将50年一遇的最大风速精确到一个科学且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数值,为海上风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完成了全省的风能资源评估,包括陆上风场和海上风场,在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领先全国。
      建设“美丽浙江”同样离不开气象保障。2000年初,该团队参与杭州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研究,通过对气候背景、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不同尺度流场以及城市热岛等方面的详细研究,根据杭州城市热岛特征提出规划对策。他们还为杭州市多个小区进行居住气候环境评估,其中经气候评估后建设的亲亲家园小区,获全国“2005双节双优住宅方案竞赛”金奖。这是我省气象服务工作首次获得国家工程建设领域大奖。
      2010年,该团队还为全省60多个县(市、区)编制了短时暴雨强度公式,从而为城市排水能力计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全省“五水共治”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城市排水排涝设施建设、提高防汛能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砥砺前行显担当
      浙江气象事业的发展,是气象人的一部创业史;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代代气候应用人的辛勤耕耘。
      改革开放初期,为帮助西南电力设计院研究输电线路覆冰情况,气候应用团队的成员辗转50多个小时赶到成都,在冰天雪地中观察气候变化,一点一点记录气候数据,据此完成的宝贵研究成果多年来一直被电力部门广泛使用。
      上世纪90年代末,为支持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桃夭门大桥建设,该团队成员栉风沐雨,在大桥现场建立三个气象观测点,长年进行野外作业,观测地面风和梯度风,取得现场实测资料21万余组。观测结束后,该团队又开启“白加黑,五加二”模式,奔赴多地查阅资料,统计、分析上千万组气象资料数据,如期完成气象参数分析报告,为世界最大的岛陆联接工程提供了翔实的气象数据支撑。
      新时期,新使命。为保质保量完成舟山跨海铁路大桥的气象服务工作,该团队成员在舟山金塘岛,将一个废弃工棚作为“据点”。盛夏8月,该团队成员头顶烈日,在野外坚持9天9夜,长达200个多小时,不间断观测桥址周边的气象变化,采集雷达数据,首次人工获取我省沿海风廓线声雷达的连续测风数据,为舟山跨海铁路大桥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气象保障。
      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这些都是气候应用团队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和付出,他们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书写了一部气候中心的创业史。
    不忘初心显奉献
      在改革开放初期,对风压的计算,一直都是沿用前苏联的方法。该方法计算过程复杂,测得风速结果偏大,直接增加了工程造价成本。为此,该团队主动扛起技术攻关大旗,通过对数学公式不断改进优化,将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公式简化成经典的指数公式,从而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得出的风速结果更精准,合理有效降低建设成本,实现了气象服务领域一大突破。如今,该风压公式计算方法一直作为国标被沿用。
      为支持精准扶贫,气候应用团队成员深入四川省青川县,贵州省沿河县、普安县,湖南省古丈县等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行程数万公里,经对茶叶种植精细化气候区划和茶叶霜冻害风险评估,解决了扶贫茶苗最终扎根问题。同时,通过自动化观测的茶园气象监测系统,让茶农足不出户便可获悉瞬息万变的天气情况,真正将安吉的“扶贫茶”转为贫困地区的“致富茶”。
      成就令人瞩目,任务依然艰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一路走来的气候应用团队,勇当行业排头兵的初心未改,勇担社会责任的初心未改,这分初心将指引他们走向更高更远的未来。进入新时代,浙江气候应用团队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中再续征程,开创一片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刘樱气候人员在舟山铁路大桥工程安装风廓线声雷达。石赞 摄
      气候应用团队在建设甬舟铁路工程富翅岛气象观测站。 徐集云 摄气候人员在甬舟跨海大桥建设点观测气象数据。
    徐集云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