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程豪勇/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每当念到这诗时,我就会想起一些感叹:“随着现代耕作机械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碾子、水车、蓑衣等农耕工具,将会退出农耕舞台而逐步消失殆尽。”在这里,我还要加上一句:“种粟,也将在不远的某时,会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绝迹!”
那时,当我们的下一代在读到这唐代诗人李绅在其诗篇《悯农》中的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时,就可能要多费一番周折,才会弄清“粟”是啥东西。
粟,古时称“稷”,它起源于黄河流域,栽培历史已有八千年之久,是中国古代主要粮食作物。粟品种繁多,有白、红、黄、黑、紫“五彩”颜色。
处于台州中部沿海的老家渔西,三面环山,一面靠海。那时,每当遇到台风或中秋大潮,处于低洼地段的梯田,经常被海潮淹没;山洪经常将梯田摧毁,尚未收获的水稻就会被葬身于一片汪洋之中。
小时候,每到六月中下旬,我就跟着大人们一起去整地,深耕土壤,抖去杂草,铲细土块,整平地面,开深沟渠,利于播种后的粟米根系下扎,增强土壤的保水蓄肥能力。
种子播下后,一般在出苗后2~3片叶时进行查苗补种。等到粟株叶片长至5~6片时,还要进行间定苗,并适时施肥,蹬苗促壮、中耕除草,用锄头培高土壤以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倒伏。遇到干旱天气,还要挑水浇灌,做好病虫害的防治等活儿。
一分辛勤,一分收获。从种下粟,看着粟苗逐渐长大,拔节抽穗了,籽粒饱满了,粟秆高挺了,到成片沉甸甸的粟穗泛出金黄的粟香。管理得当的,粟穗大如小孩的手臂,惹人喜爱;管理不当或者疏于管理的,粟穗小如指头,让人惋惜。
秋收时,为了让成熟的粟米少落粒,我们都选择清晨去拔粟。等太阳上山的时候,大家都已经将地里的粟秆全部拔下,用稻草捆起,一把把撑在田头,有些还直接割下粟穗晒在竹席上。等晒到容易脱粒的时候,用自制的工具打落粟米,再扬去灰尘、粟壳等杂质,反复翻晒,直至干燥到可以收藏。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的不断减少,种粟的越来越少。除山区少数农民种点自家吃吃外,它濒临于灭绝状态。
如今,每当我从家里带回那黄灿灿的粟米,还有一块块如黄金似的粟米麻糍,我的朋友们都会抢着争着要吃。粟米,着实是一个不应该在人们生活里中消失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