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关注

油茶要高效 技术是关键

  •   近10年油茶产业快速发展,成效卓著,规模、产量与质量均得到提升。但由于各地情况不一、对品种与技术认识不同、产区良种与栽培技术基础条件不同,造成一些区域新造林没有达到丰产林预期标准,低产林改造显效时间短等。而通过近10年快速发展,先进高效栽培技术逐步成熟,有必要在当前条件下应用最先进栽培技术,从打造引领产业发展示范点开始,引导下一阶段油茶产业的发展。
      结合中国林科院重点项目课题《油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前期取得的成效,下面就油茶高效栽培技术作一介绍。
    苗木和立地选择
      科学种植油茶需掌握的要点包括:品种和苗木的选用、造林地选择、整地、栽植、抚育管理、密度调整、采收等。
      优良品种选用原则:一是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良种委员会审定的良种(二代良种);二是种苗供应单位须具有省级林业主管部门颁发的油茶种苗生产许可证,且能出示通过省级或省级以上审定的林木良种证或良种证拥有者许可的良种使用证明。
      油茶属于异花授粉植物,花期较长(10月上旬-12月),在选用品种时需考虑品种开花特性与气候的相适应性(温度、授粉昆虫)、品种的配置(提高坐果率)等因素。
      油茶品种配置原则:为提高授粉率和坐果率,一般选用花期吻合且坐果亲和力好的品种配置栽培,成熟期符合需求。少品种(单一品种或两品种)配置栽培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长林53号”和“长林40号”,“长林53号”和“长林23号”,“长林21号”和“长林4号”。
      根据目前研究结果,在浙江一带采用的较稳妥良种组合中,“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作为主推品种,占比80%,其中“长林53号”占30%以上。其它如“长林3号”“长林23号”“长林55号”以及包括少量“长林166号”等占比在20%以下。
      油茶苗宜选用嫁接苗(裸根苗和容器苗)、壮苗,忌用实生苗,尽可能就地育苗栽植。苗木高度应在30厘米以上,根系发达。
      苗木调运要求:浇水后起苗或装苗,容器苗可用纸箱;调运时间尽可能短,路途保湿,防止根系干燥;运到目的地后,一边造林,一边将苗木平放并浇水、遮阳,拿多少种多少,以专业队种植为佳。
      造林地选择:油茶适合在酸性红黄壤地区生长,尽量避免在山顶砂粒含量高的不保水砂性土、排水不良的立地上种植。土层厚度至少要40厘米,丰产林建议在100厘米以上。海拔200-800米,不宜过高(相对)。以南向、东向或东南向缓坡(25度以下)为宜,过于平坦立地不适合,沿海近海迎风面不宜造林。
    栽培和抚育技术
      坡度小于15度的林地,可以全垦。挖垦深度视土壤情况而定,一般在30厘米左右。为便于机械作业,整地应成行呈直线,坡度15-25度的林地,可带状整地。
      整地时间在造林前3-4个月进行(有利于土壤充分风化),整地后最好晒一个月再挖穴。其中大穴要求在60×60×50厘米以上,需施足基肥,可每穴施基肥5-10公斤或饼肥1-2公斤,钙镁磷肥0.5公斤;或鸡粪1-3公斤,钙镁磷肥0.5公斤。生产过程避免氯离子。
      油茶栽植时间最好在12月至来年1月,最迟不超过3月中旬。
      栽植时应先回填表土,注意根系舒展,踩实,适度深栽。栽植后铺草或植物秸秆,以保温保湿,并用地膜覆盖。
      油茶管理的重点包括抚育、控形修剪、间作施肥、密度调整、病虫防治、采收等。
      提倡以人工除草为主,除去0.5米半径范围内的杂草,其余用机械或手工割除。不得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可在杂草生长旺盛时期,选择合适的天气,做好树体防护,选用草甘膦胺盐等对油茶药害较小的除草剂除草。注意天气,不能在植株附近使用。
      种植后第三年,在林地内深挖一次,深度20-25厘米。第四、五年,每年秋季中耕除草1次,林地浅锄10厘米左右,即“三年一深挖,一年一浅锄”。
      需要注意的是,一年生苗在当年抚育时,油茶苗四周20厘米以内只能松碎表土,不要翻动根际土壤。靠近油茶苗的杂草用手拔除,覆盖在幼苗周围。
      针对不同树势和生长特性进行科学修剪。修剪时间:幼林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成林以油茶采摘后到春梢萌动前进行为好(一般在11月-翌年2月)。修剪原则:幼树轻剪,老树重剪;大年重剪,小年轻剪。方法要因树制宜,做到修剪均匀,上下不过分重叠,左右不拥挤。
      需提醒的是,油茶树萌芽率强,如果一味对幼树进行重剪,将会在剪口处萌发大量新枝,消耗大量养分,影响树势生长平衡。近年一些产区采用想当然修剪法,造成结果期延后。不管是生长还是结果都需要使树体保证一定量的叶片,以维持光合作用。
      成林油茶修剪需遵循的原则:浓密的适当重剪,稀疏的轻剪;树冠下部和内膛适当重剪,树冠上中部和外缘轻剪;生长势弱的适当重剪,生长势旺的宜轻剪。注意控制夏秋徒长枝生长。
      注意事项:每次修剪的强度不宜过大,以免过多消耗养分和削弱光能利用。油茶花芽多集中分布在枝梢顶端,故宜疏删,不宜短截。同时,修剪要与垦复、施肥、间作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配合,以便尽快恢复树势,形成较理想的树体结构。修去的病虫枝尽快搬出林外妥善处理,最好烧毁。修剪后加强树体管理,及时除萌、抹芽,以防养分分散和干扰树形。
    复合经营和施肥
      油茶林地几种主要的复合经营类型:油茶-油料作物(油菜、豆类、芝麻等)“一地多油”模式;油茶-粮食作物(番薯、稻等);油茶-经济作物(西瓜、黄花菜);油茶-药材(芍药、金银花、射干、决明子等);油茶-茶叶混交;油茶-草(黑麦草、百喜草、鼠茅草等)“林草生态经营”模式。
      油茶林地复合经营绝不是简单地把几种作物凑合在一起,而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作,其中物种搭配、营林方式选择等至关重要。总体来讲应遵循以下原则: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油则油;根据油茶不同生长阶段,选取适宜的套作模式;
      以油茶目的树种为重点,间距不少于50厘米,不宜覆盖植株;油茶复合经营林地在物种搭配上要考虑生态平衡,如根系的深浅、喜光程度、对土壤的要求、耐旱(涝)性、病虫害等。
      施肥也是形成油茶丰产林的基础和必要措施。幼林施肥要点:造林第一年原则上不追肥。确要施肥应在离蔸20厘米外,施用量不超过每株50克,防止烧苗。隔年冬季每株施腐熟的农家肥5-10公斤或成品基肥1-2公斤左右,每年追施复合肥每株0.1-0.2公斤。随着树龄的增加,追肥量可逐年适当增加。
      成林施肥要点:大年以磷钾肥、有机肥为主,小年以磷氮肥为主。一般每年施肥两次,5-6月每平方米树冠施复合肥0.2-0.3公斤;冬季每平方米冠幅施腐熟农家肥2-3公斤,或成品有机肥0.5-1公斤。
      成林施肥因树而施,切不可机械。大年施肥量要多、小年施肥量要少;结果多的植株要多施,结果少或不结果的少施或停施;连续气候不良导致结果少、枝叶生长浓密、抽梢长的林分少施肥或停止施肥。
      据调查,我国危害油茶的病虫害种类很多,其中危害严重的有油茶炭疽病、煤污病、软腐病、油茶毒蛾、油茶尺蠖、油茶刺绵蚧、茶蚕、茶梢蛾等近20余种。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须采取以营林为基础、运用多种技术措施,最终达到控制病虫害,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具体可查询网站“浙江省油茶病虫害信息平台”或采用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森防团队研究的几种病虫害防治方法。
    适时采收与处理
      油茶成熟期差别大,多数高产品种一般在10月20日前后。5%左右果实开裂,茶蒲发红或发黄,果壳微裂,籽壳变黑发亮时采收,采收要在几天内集中完成。大面积经营的,可考虑选用成熟期不同的品种。比如,“长林55号”为早熟品种,“长林40号”为中熟品种,“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3号”均为迟熟品种。
      油茶采收后,应尽快使茶果开裂。可将茶果晾晒或烘干,果实失水后便自然开裂。尽快取出茶籽并进行日晒,然后去杂、筛选、分级、脱壳,尽快榨油。
    几个重要问题
      关于品种真实性。高产高效的前提在于品种正宗。在品种没有得到保证之前,不要发展。为避免购到假苗,可采用当地育苗的方式,事先定好优良穗条,穗条需要监管部门跟踪采集。
      关于品种结构。未来发展最优良种组合,“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为我省首选,其它品种低比例种植,以满足授粉要求。采穗圃、育苗基地需尽快适应这种种植结构,只选用易培育良种的苗圃将在几年内丢失种苗市场。林业部门、种植农户应要求育苗基地提供优化种苗组合,实行优质优价。
      关于密度调整。栽培密度调整为常规生产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人将密度和经营对立,没有理解到密度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种植密度在标准、书本中均有多种参考,均要求根据具体情况来操作。
      关于经营规模。可大可小、量力而行。规模经营与分散经营并举,示范性规模经营一般不超过1000亩。过大的经营规模,由于劳力不足或劳力管理不当等,效率不高。需要探索合适管理机制。分散经营可鼓励家庭式经营,面积在10亩至50亩,利用分散时间,实现稳定脱贫致富。优良品种500株,稳定实现万元户。
    (本文根据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员姚小华讲课ppt整理)
    常山油茶基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