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也叫竹参,属珍稀食用菌,营养丰富,有“真菌皇后”之称。芋艿间作竹荪种植新模式,是利用芋艿、竹荪的生物学特性相近,实现优势互补。竹荪基质为芋艿创造疏松、高持水的土壤条件,而芋艿宽大的叶片为竹荪提供阴凉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实现温、光、水、土壤等自然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了种植效益。目前,该模式已在永康等地推广应用1万余亩。
产量效益
该模式每亩可产鲜竹荪1120千克,产值约1.12万元;亩产芋仔1800千克,以每千克2.5元计,产值约4500元,二者合计产值1.57万元,除去各项成本,每亩纯利可达1.177万元。
茬口安排
上一年 5月制作竹荪母种,6-7月制作竹荪原种,9-10月制作竹荪栽培种,也可从市场上购种。冬前翻耕整地,2月竹荪培养料建堆发酵,3月竹荪与芋艿同时播种,6月下旬至8月竹荪采收,9月以后采收芋艿。
关键技术
1.前期准备。提前规划好芋艿间作竹荪的种植时间,确定播种期,据此让菌种场提前制备竹荪栽培种,并整理好土地,准备好竹荪培养原材料和覆盖物,提前1个月将培养料建堆发酵。按菌种管理要求,竹荪栽培种一般由菌种场生产。
2.品种选择。竹荪属好气性中温型菌类,喜温、喜湿、怕光,子实体期需少量漫射光。芋田间作宜选用适应性强、菌丝生长快、子实体大、出菇集中、附加值高的品种,如“D89”。与竹荪间作的芋艿应选择抗病抗逆性强、优质丰产、结仔早而多、商品性好的早中熟品种,如“红芽芋”。
3.园地选择。选择水源清洁、排灌良好、土壤肥沃、无污染的田块,上茬作物不种芋艿。栽培前翻耕日晒,四周开好排水沟,田内整畦床,开好畦沟,待种。
4.栽培原料准备与堆制。竹荪栽培原料可用竹屑、木屑、谷壳、稻草、秸秆、蔗渣等,刨屑粗细均匀或粗中有细,未霉变,每亩需原料4000千克,竹荪栽培菌种250千克;芋种按每亩4500-5000穴计。竹荪是腐生菌,原料要先建堆发酵,软化粗纤维,杀死杂菌和害虫。培养料宜充分吃透水后进行建堆,等培养料变黄褐色,闻之无氨味,即可使用。
5.播种方法。选择春季晴暖天气,芋艿、竹荪分条同时播种。把竹荪菌种掰成枣果大小,按10厘米×10厘米或15厘米×15厘米间距播上菌种,再盖上另1/3的培养料,摊平;在培养料两侧的畦背上开沟种植芋艿。
6.田间管理。竹荪发菌管理。竹荪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0-28℃,畦内培养料含水量应保持在65%左右。4月至5月中旬是竹荪菌丝生长期,低温多雨天气要进行排水通气,为竹荪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芋艿生长前期水分管理与竹荪基本相同,后期竹荪采收后要继续保持干湿有度。前期畦沟内杂草可用除草剂贴近地面喷雾,当竹荪菌丝延伸到畦沟边后忌用化学药剂除草。
7.出菇管理。经常检查菌丝生长情况,竹荪菌丝露出土面15-30天,菌丝体形成无数菌索,其前端膨大发育纽结进入原基形成期,要减少光照,补加覆盖物,保持菇床湿润,使湿度增加到90%。菌蛋成长后,相继出菇,要及时采摘。采菇后,当土表干燥时,要喷水。一般可采收三潮菇。
8.采收。竹荪出菇是菌蛋内的子实体拱破菌蛋壳-菇柄伸长-网状菇裙伸展的过程,只需3-4小时,均在上午6-10时进行,因此采菇需在6点至7点开始,把快要破壳的菌蛋、已破壳的菌蛋、已放裙的竹荪一同采收,分开放置。烘干时,将竹荪按大小、厚薄、干湿分层排放,脱水至八成干时取出。芋艿可根据市场行情,从8月初开始采收。
9.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药剂。确需喷药的,避开竹荪潮菇采收期,在休菇期或其他时段进行。
永康市经济特产站 林友红浙江菇尔康生物科技公司 李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