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军
本报讯 “以前,一遇到旱季的时候,村里会陆续出现断水的情况,水质也不好。如今,缺水早已成了历史,全村的饮用水安全有了保障,600多村民都喝上了放心水!”12月5日,谈起当地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变迁史”,三门县六鳌镇马庄村村民马招对向记者称赞。
马庄村是我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40年来,为破解水资源困境,优化水资源配置,我省以“开源、引调、提升”为重点,相继实施了乌溪江引水、浙东引水等水资源保障工程,形成了多源供给、联网联调的保障格局。其中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花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工程。
从“喝水难”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我省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了长足发展。2003年,为确保农村群众有水喝,特别是能喝上好水,我省率先启动“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到目前,已建成2.92万处农村饮用水工程,惠及农村人口3200万,基本结束了千万农民喝水难的历史。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省农村自来水覆盖率已提高到99%。但由于农村饮用水工程点多面广,缺乏专业管理,一些偏远地区的季节性缺水和水质问题仍然存在。为进一步破解农民饮用水发展瓶颈,12月17日,我省召开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电视电话会议,标志着我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正式拉开帷幕。“下一步,我省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水质和水量达标为出发点,以建设和管理提标为着力点,以建立健全运行管护机制为突破点,进行规模化集中供水设施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改造。”省水利厅治水办主任朱法君说,构建完善“一县一网”“多乡一网”或“一乡一网”的供水格局,建立健全“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机制,努力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为乡村振兴、美丽浙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
我省的既定目标是,争取到2020年,努力构建起以城市供水县域网为主、乡镇局域供水网为辅、单村水厂为补充的三级供水网,基本建成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的农村饮用水体系。全省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达到95%,水质达标率达到90%,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达到95%,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85%,农民饮用水基本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通过实施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我省将攻坚800余万农民“喝好水”问题,有力提升农村饮水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