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农机化

路桥:智慧农机向全产业链拓展

  •   今年以来,台州市路桥区扎实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一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用物联网“读懂”植物,建成两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二是“机器换人”全覆盖,全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8万台(套),是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三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产业上下游延伸,跑进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跑出了农机智能制造加速度。
    试水“物联网水果”种植
      曹仁福是路桥区蓬街镇有名的“葡萄大王”,总爱变着“花样”用科技致富。最近,他老捧着手机,通过屏幕,可以看到大棚内紫红的火龙果挂满枝头。另外,云平台操作系统上光照、温湿度、盐分等信息一目了然,帮助他快速“读懂”植物。
      他只需动动手指,大棚控制系统、沼液自动滴灌系统等设施就能“听懂指令”,自动洒水、调温,给水果换个舒适的环境。这套物联网机械化植保系统,给140亩火龙果、葡萄等水果作物撑起了“保护伞”。
      从过去完全凭经验,到用物联网全程监控和数据化管理,曹仁福能更加精准把握蔬菜需求,生产全程机械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水果种植效率和口感品质。
      今年,该农场被列入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创建点。今年路桥区目标建设4个“机器换人”示范镇和10个以上“机器换人”示范点。
      近两年,路桥区共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32.93万元,补贴各类机具466台(套),其中烘干设备55台(套),受益农户和各类合作组织 274户(个)。水稻种植现已基本实现了从育秧、翻耕、栽插、植保到收获、烘干等全程机械化;蔬菜产业开始运用蔬菜育苗流水线、育苗轨道运输机、喷滴灌等设备;“共享农机”的路子越走越宽,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达到314家,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000余台(套),年机械化服务能力达到50万亩,跨区作业面积达3万亩。
    掌控全局的“智慧大脑”
      10月29日,路桥森林消防演练日。一架大疆无人机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穿越林区狭窄的空间,“先人一步”在森林里巡逻,并将拍摄镜头实时反馈至移动端。
      “无人机解决了过去人工巡查面积小、耗时长、工作量大以及林区边缘死角顾不上等难题。”路桥林特站工作人员丁力宏说。
      除了“空中卫士”,地面上也有一个个智慧探头,时刻检测植物的“心跳”。
      路桥街道石浜山、金清镇“小普陀”等主要山顶,一个个360度烟雾检测视频监控探头实现实时监控。
      一台台农机上也安装了“脉搏检测仪”。通过实施路桥区智慧农机作业项目和路桥区农机视频监控项目建设,目前全区已安装农机定位智能终端68台(套)、高清摄像头68台,视频监控系统19个点位。
      路桥还搭建了智慧农业云平台,大大小小的监测数据都汇集到这个“智慧大脑”中。依托智慧农业云平台,推进智慧农机、智慧农技和智慧畜牧等平台融合。
      11月,智慧农业云平台进一步升级成“最强大脑”。通过构建农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深入开展项目研究和实践,将光温水肥自动控制、作物长势智能监控等先进技术引入农机领域,提升农机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
      “嘀——”扫一扫,“智慧大脑”助力打造农产品可追溯体系。路桥在区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生产主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通过制订追溯体系建设方案,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主体信息库,开展二维码追溯和农残快速检测,目前,路桥区生产主体全部纳入追溯体系,可追溯率100%,并实现了省、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信息无缝对接和动态管理。
    扩大“机器换人”覆盖面
      近年来,路桥以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大力推动农业领域“机器换人”,为加快现代农业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精准式推广,扩大“机器换人”覆盖面。一是紧贴地情推广。针对该区地处温黄平原,“插花田”较多的实际,综合考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和机械的适应性,有针对性地引进推广喷杆式喷雾机、水稻高速插秧机等设备,提高农业设施装备的应用覆盖率。针对该区人多地少的实际,重点推广了烘干机等设备,解决“无地晒粮”等问题。二是紧扣产业推广。摸清不同产业对农机的需求,找准推广切入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盯紧粮食产业,主攻水稻机械栽植等薄弱环节,现已基本实现了从育秧、翻耕、栽插、植保到收获、烘干等的全程机械化。针对畜禽产业,锁定存栏1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等重点场 (所),全部购置自动饮水、自动干清粪、自动喂料等机械化设施设备。深入蔬菜产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棚耕整技术、移栽和收获技术,打造育苗新亮点。如浙江百龙农业有限公司运用蔬菜育苗流水线、育苗轨道运输机、喷滴灌等设备,年育苗数量可达1亿株,服务5万亩蔬菜生产。三是紧抓趋势推广。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季节性劳力紧张的实际,实施“共享农机”,由农机合作社提供闲置农机的租赁服务,解决有机户无事做,无机户用机难的矛盾。
      补短式服务,提高“机器换人”渗透率。一是“一主”向“多元”的主体转型。该区在打造全省首个拥有集农机产品展销、科研、检测、维修、培训为一体的农机公共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由政府为主向全社会多组织扩展。二是实现“单一”向“全程”的环节转型。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从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向产后烘干、加工及其他特色产业领域渗透,形成由谷到米,从育种、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农机服务组织产业链,提供全程化、多样化、专业化服务。三是实现“被动”向“主动”的机制转型。根据农业发展新形势,从服务供求衔接着眼,从农户新需求着手,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主动出击,与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稳定服务机制,积极推动订单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等服务方式,拓宽和延伸服务范围和领域,加快“机器换人”进程。
    智慧农机蓝海逐梦
      近日,路桥农业机械创业创新产业园一期建成,向农机企业敞开大门。在多次实地调研后,浙江勇力机械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入园企业,到科技兴农蓝海里逐梦。“入住园区后,我们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与其他的农机企业同台竞技、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农业机械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今后我们将借助园区资源做好产品提升。”销售经理陈鑫告诉笔者。
      勇力机械已经尝到科技带来的甜头。“市面上的旋耕机,大多需要人力现场操作,我们的机器却可以远程遥控。”陈鑫介绍。不过,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有个问题让勇力机械的科技人员犯了难:旋耕机能实现自走,但耕作后的土壤不平整。
      公司借助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科研力量,在机器的两个轮子上做了小小的改动。这样一来,旋耕机不仅能如履平地,还能配合配套机具进行远程操控,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目前联合研制的自走式履带旋耕机相关项目就有6个。
      今后,他们还想开发能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设置参数的机械,让机械去适应环境,变得更智能。产品的智能升级,离不开科研技术的支撑:协助绿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省农业领域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协助开展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协助浙江富地机械有限公司申报省科技厅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与省农机学会协作,开展“500精英人才”项目……
      园区重点建设的检修中心和培训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今后,它将为路桥区及周边的农民提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技能培训、质量安全检测和维修等一条龙服务。
      二期园区还将建成农业机械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和农业设备试验示范基地,进一步引进高素质人才开展农机创业和科研创新,为小微农机企业提供孵化场地,扩大“机器换人”覆盖面,促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农机服务走向“一条龙”
      在台州市军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日产200吨大米加工车间,笔者只看到了一个守着机器的老师傅。
      稻谷直接从米仓“漏”到加工车间,经过筛选、去石、磁选、谷糙分离、抛光等16道工序后到达成品仓,再经过自动包装线完成成品包装。这是该公司与区公投公司合作,投资上千万元建设的国内一流粮食收储、加工装备,能够年辐射周边地区20万亩以上的优质稻谷收购加工。
      两年前,公司从一家传统合作社“蜕变”,抛开了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闹,成为一家规范管理的企业。
      新设备上去后,实现产量和质量双提升。今年公司不仅注册了自己的大米品牌,产品还打开了销路,走进了全国各地的大型商场、超市。
      公司负责人蔡金霖告诉笔者,接下来还计划投资490万元建设粮食烘干中心,提供粮食生产全产业链“一条龙”农机服务。“烘干中心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解决当地农户‘无地晒粮’的尴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从源头把控大米质量。”他说。
      近年来,该区积极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从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向产后烘干、加工及其他特色产业领域渗透,形成由谷到米,从育种、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农机服务组织产业链,实现“单一”向“全程”的环节转型。 朱玲巧 葛佳宁
    互联网观测水果生产情况
    路桥大米加工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