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浙江农业正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整个农业产业链向智能化发展。今日起,本报推出《智慧农业在浙江》专栏,介绍浙江农人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中的探索与实践。
“把31号棚的塑料膜降下来”“把第十一路的阀门打开”……11月13日,在温岭市箬横镇浙江东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展示厅,企业相关负责人江志军指挥工作人员对公司安装的智慧农业系统进行了演示,随着一个个指令的发出,水肥一体灌溉、追溯系统、电动摇膜装置以及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信息,都在大屏幕上一一显示。
在基地的泵房里还有一套水肥一体机,3个大塑料圆桶,灌满水能一次性服务50亩地。“我们花了145万元安装了这套系统,不仅能在电脑上操作,还能通过手机控制。”江志军介绍,种植基地面积400亩,主要种植柑橘“红美人”和“葡萄柚”。“一般一株‘红美人’柑橘一年要施肥3斤左右,使用这个系统后只需不到1斤肥,还能比一般种植方式节水70%。”
点点鼠标,就能对大棚里的果蔬进行浇水施肥,这一现实版“开心农场”,如今正在温岭上演。
近年来,温岭市致力于传统农业的产业改造提升,以智慧农业强化产业素质。去年,温岭投入1100多万元,完成了837亩种植区域的设施智能化提升,并开展了葡萄、高橙、柑橘、茶叶、食用菌等作物的智慧农业示范点建设。
今年以来,温岭制定《温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着力构建农安温岭智慧监管平台,通过接入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了农产品生产主体信息、品牌建设、消费服务、政府监管、产品追溯(“合格证+追溯码”的管理模式)和第三方服务“六位一体”,并全面推广农产品智慧监管APP。
在温岭市泽国镇建国家庭农场,50亩甘蔗迎来丰收季。“其中有连栋大棚12亩,能延迟到春节前后上市。目前,一般甘蔗市场价三四元一株,我的甘蔗能卖到10元一株。”农场负责人陈建国说。
为了防止甘蔗倒伏,大棚里安装了由钢丝连接、细绳固定的人工升降装置,还安装了喷淋系统。“这能保持甘蔗的水分,水肥一体也可使用,只要调试好装置,打开阀门,固定在大棚顶部的喷头就会喷洒出来。”陈建国说,“现在搞农业,不懂点技术可玩不转呢。”
“目前,我们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市、镇(街道)、村三级的‘智慧监管’网格体系,拥有村级协管员531人。”温岭市农林局质监科科长莫晨晨说。
“智慧农业”受益者、温岭吉园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辛宏权说:“通过‘智慧农业’,不仅省人工省肥料,种出来的农产品还优质丰产,而且还很安全。”
温岭还采用“合格证+追溯码”的管理模式,在16个镇(街道)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工作服务站,辖区内规模农业生产主体合格证标识应用全覆盖,温岭正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覆盖。朱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