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浙江种植业

提质量 强品牌 促融合

我省瓜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   □本报记者 李曜清 文/摄
      近日,我省召开全省“放心菜园”创建工作与蔬菜产业技术项目交流培训会,对“放心菜园”创建工作进行再部署,指出要以绿色安全、优质高效为核心,到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创建100个产地环境优、装备设施齐、生产管理精、质量管控严、产品品质佳、田园环境美的“放心菜园”。
      记者从省种植业管理局了解到,近年来,我省通过提高瓜菜质量,创建知名品牌,促进融合发展,瓜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我省种植业中面积最大、产值最高的产业。2017年,全省蔬菜瓜果播种面积1119.3万亩,产量2203.8万吨,产值达到594.5亿元。
    “绿色兴菜”提质量
      金华市然兰蔬菜专业合作社是金华市保障型蔬菜基地之一。早在2013年,合作社的“然兰牌”甘薯叶、马兰头、小白菜就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市场价格也很好。“这得益于我们运用夏季土壤火焰消毒、高温土壤覆膜消毒等绿色防控技术代替传统的农药杀虫,让蔬菜质量安全更有保障。”合作社理事长盛福建说。
      杭州良渚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每天要供应杭州市场20吨绿色无公害蔬菜,还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食材指定供应商。“我们合作社牵头制定了余杭区《无公害普通白菜生产操作规程》,通过应用植保‘三诱’技术,有效降低了斜纹夜蛾、粉虱、蓟马等害虫的数量,大大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量。”合作社理事长何林海介绍,合作社选用环境友好型和高效双低型农药,不用化学除草剂,并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和采收安全间隔期,所有产品都实现了质量可溯源。
      据省种植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蔬菜绿色高效创建成效显著。通过实施蔬菜产业技术和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项目,建立了一批技术示范点,示范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化肥减施技术和高温闷棚、熊蜂授粉等绿色防控减药技术。据测算,示范区化肥用量可减施30%,农药使用量可减施35%,蔬菜品质得到明显提高,每亩可增效3%-10%,实现了提质增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据悉,下一步,我省将选择产业基础好、组织化程度高、区域优势突出、特色明显、集中连片的蔬菜基地开展“放心菜园”建设,加强钢架大棚、微蓄微灌与肥水一体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瓜菜商品化处理与冷链储运,增强基地抗灾减灾和生产供应能力,创建省级“放心菜园”示范基地150个。重点扶持一批茄果类、瓜类、甘蓝类蔬菜及西甜瓜集约化育苗场,改进优化播种设备等育苗设施装备,建成30个省级集约化育苗示范基地,全省年蔬菜瓜果集约化育苗能力达到12亿株以上。同时,继续推广应用绿色高效技术与模式,应用轻简化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等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建立省级团队技术项目示范基地100个以上,年推广菜稻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等模式150万亩。
    “品牌兴菜”促增收
      品牌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金名片”。近年来,我省农业部门通过举办精品果蔬展、蔬菜评比等活动,推出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蔬菜强镇和知名品牌。
      苍南县是我省番茄重点产区之一,2017年,全县番茄种植面积3.95万亩,总产量23.2万吨,成为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销售区域覆盖华东、华南、华北等地。随着番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产量的不断提升,当地加快了番茄品牌化建设。苍南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通过注册公共农产品品牌“苍农一品”,有效提高了苍南番茄的知名度,去年,全县番茄产业总产值达到8.2亿元。
      为了扩大市场影响力,黄岩区也大力开展瓜菜品牌化建设。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黄岩区有2万多亩瓜菜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占全区蔬菜基地面积的38%,14个蔬菜品牌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晨阳”番茄、“屿头”紫莳药、“剑山”茭白、“易沃川”水培蔬菜、“宁溪”红茄等蔬菜品牌多次获得省精品蔬菜展金奖,深受消费者认可。
      据悉,近年来,我省瓜菜产业以品牌建设为抓手,积极引导鼓励农业主体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申报知名品牌和注册商标,“余姚榨菜”“临海西兰花”“缙云茭白”“天目山高山蔬菜”等17个产品获得了地理标志认证。下一步,我省还将继续开展蔬菜瓜果“十佳”评选,培育知名瓜菜品牌30个。
    产业融合拓市场
      建德是“中国大棚草莓之乡”,近年来,当地草莓种植面积保持在两万亩以上,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30%。2016年,建德草莓产业发源地杨村桥镇启动了草莓特色农业强镇建设,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高端草莓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目前,当地投资近2亿元,基本建成了杨村桥草莓特色农业强镇,“草莓小镇”包括草莓产业公共服务区、草莓产业精品示范区、草莓科技创新示范区以及草莓三产融合示范区四大功能区块。“草莓小镇”内的种植主体推行“龙头企业+基地+采摘+电商”的经营方式,线下与各大旅行社、宾馆合作,将“草莓小镇”纳入建德旅游精品线路,并与顺丰快递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异地销售快速送。2017年,“草莓小镇”草莓网上销售额约200万元,接待游客量20.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200万元。
      无独有偶。近年来,我省不少蔬菜瓜果生产经营主体都“试水”产业融合。2017年,德清县新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开发了网架西瓜套种模式,利用种植时间差,在种植西瓜的同时,套种甜瓜、黄瓜、番茄等瓜菜,吸引了很多城市观光客前来观光、采摘,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加强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增收空间。
      省种植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省将积极推进蔬菜瓜果产业融合发展,扶优扶强特色蔬菜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品牌建设与产销对接,深入推行“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创建区”经营模式,推进订单种植、代收代销、观光采摘,发展观光采摘游。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在巩固保障型蔬菜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番茄、瓠瓜、芦笋等设施蔬菜,稳定榨菜、雪菜、花椰菜等加工出口蔬菜,积极发展茭白、莲藕等水生蔬菜和山地蔬菜,差异化发展生姜、山药等地方特色蔬菜,建设4个示范性蔬菜全产业链。金华市农科院的水生蔬菜高效安全生产模式示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