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专题

改革春风满四明 老区面貌日日新

——余姚市改革开放40年回眸

  •   杭州湾南岸伫立着一座深厚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余姚。
      余姚,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走来,从四明山的烽火岁月中走来。这里是稻作文明的发祥地,这里是浙东红色根据地。大革命运动、土地革命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数十万余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谭启龙、何克希等同志在这里创建了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浙东抗日根据地,800余位余姚籍志士仁人为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壮烈牺牲,余姚因而成为全域老区县(市)。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余姚人立足实际跨越发展,使余姚逐渐崛起成为宁绍平原上一座幸福之城。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8亿元,是1978年的97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2982元和31019元,是1978年的258倍和233倍。与1978年相比,可谓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程,余姚的发展也是全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留下了余姚人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的坚实足迹,也留下了时代发展的壮丽诗篇。
    现代农业谱新篇
      改革开放前,余姚农业靠天吃饭,平原主要以水稻、棉花为主,山区依靠“三毛”即毛竹、毛茶、毛猪,水稻平均亩产不到300公斤,每百公斤毛竹售价仅有12元,而背工费用却要6元。改革开放来,余姚市围绕“谁来发展现代农业”“在什么地方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什么样的现代农业”和“用什么手段来发展现代农业”四个核心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首先,余姚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从事标准化生产,使传统农业加速向规模型、效益型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企双赢。目前,余姚市已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1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宁波市级50家;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5家,辐射带动农户15万余户,连接基地28万余亩,涉及榨菜、茶叶、稻米、水产等领域;全市休闲渔业、品牌渔业、渔业餐饮、渔业深加工等方面收入占全部水产养殖收入的比例已超过60%。
      其次,余姚市加快农业“两区”建设,建设粮食功能区16.8万亩,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宁波市级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区1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5个,滨海农业园区被列入宁波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大先导区之一。同时,余姚市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升农田设施标准,扩大灌溉面积2.1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3.7万亩,新增固定式喷微灌面积4.2万亩,改造农田渠道400余公里,改造5万亩以上灌区干支渠67.8公里。
      与此同时,余姚市着力强化业态创新,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战略,已累计获得宁波市级以上知名商标、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等194件,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7个,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超过130个。通过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去年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共接待游客438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达4.37亿元,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余姚市还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模式,2017年实现农业电商销售额5亿元。
    高新产业蓬勃兴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余姚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
      1992年,余姚市超前谋划,创建了浙江省余姚经济开发区,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之一,总规划占地面积23.12平方公里。余姚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本市的产业结构、交通及区位优势,致力于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以引进外资项目为先导,集中发展先进的高新技术工业项目,通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迄今已累计引进各类项目1500余个,总投资223亿元人民币,引进外资项目280个,总投资18.6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2.5亿美元。2017年,全区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自营进出品额突破10亿美元。
      同时,余姚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中国塑料城与中国首家模具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开发建设,中国塑料城已有入驻企业1500家,常年经营品种达1万余种,历年市场累计交易总额超过2000亿元,是国内最大的塑料专业市场。在模具工业园区内,则有1200余家企业,模具技工3万余人,精工模具出口美国、德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余姚市大力淘汰传统落后产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17年,余姚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466.97亿元,是1978年的378倍;增加值286.5亿元,是1978年的500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129.4亿元、151.2亿元、193.1亿元,这在改革开放前根本无法想像。
    山区农民变市民
      2018年春节前,余姚四明山镇梨洲村农民刘盼花400多万元,为在宁波城区工作的儿子购买了一套160平方米的新房。刘盼说,我们家世代住的是山里的破草棚,以前做梦也不会想到在城里买房,这都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
      与刘盼一样,如今不少山里人在城里有了住房。2018年春节前,余姚市扶贫办的工作人员正忙着为下山移民安置户分配新房钥匙,这是余姚第14批下山移民,他们不久将搬进位于梨洲街道振兴公寓的安置房。这是过年前该市送给山区农民最好的一份新年礼物。据了解,到2017年底,通过自然村拆并、集中安置点和山区内聚点建设,余姚共有5603户、17192名山区群众移民下山。老区农民纷纷走出大山,增收创富。仅鹿亭乡就有9000多人在外经商或打工。
      为加快农民转型转产,余姚结合山区实际,开展了农家乐服务、花木栽培、养殖技术等特色培训,使1200多名农村劳动力转向了二三产业,并通过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让山区农民创业增收。目前四明山镇已拥有一支350人的农民花木营销队伍,建了20多个网站,花木最远卖到了荷兰和加拿大。如今四明山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枫生产基地,仅2017年上半年,花卉苗木销售收入就突破了1亿元。
      据悉,2017年余姚山区乡镇生产总值139.55亿元,是1978年的200多倍;山区农民人均收入19845元,是1978年的100多倍。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余姚加大山区道路、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山区农村道路硬化、溪道净化、村庄绿化,使山区农民清洁饮用水率、农村医疗服务社区覆盖率、城乡公交客运通达率等均达到100%。在偏僻的四明山镇芦田村、大岚镇阴地龙潭村,当地农民只要花2元钱,就能从家门口乘公交车到余姚城区,便捷的交通使山民真正变成了市民。
      余姚市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供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