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蛟坑村:蛟龙一跃出山坑

  □本报记者 李曜清
  对于缙云县胡源乡蛟坑村而言,2018年是不平凡的。这个大山深处静谧闭塞的浙西古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如同一位久居深山的村姑出落成了大家闺秀。
  悠悠群山,漫漫盐道。蛟坑村的历史长得连当地人也说不清。走进村,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一个“变”字。今年以来,蛟坑村利用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悠久的盐道历史,引进资本活水,打造了极具特色的“蛟龙大峡谷”景区。景区的开门迎客,给村集体带来了收益,为村民拓宽了致富门路,也让村里的奇秀山水愈发靓丽起来。
  谈起蛟坑村的改变,人们就会说到连任四届村主任的徐宅炉。徐宅炉自己也感慨说,从没想到他们村会迅速变得这样好。“以前的蛟坑村,可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民靠种些茶桑过日子,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集体别提收入,不欠账就很好了。”徐宅炉回忆起往昔,“村里都是露天粪坑,随地的畜禽粪,外地姑娘都不愿嫁到我们村里来。”
  苦日子必须得改变。徐宅炉和村干部们决意改变落后面貌,带领村民修石桥,筑堰坝,清晨6点不到就到工地,干到天黑才回家,既当监工又当工人,却只拿一半的工钱,被村民称为“工作狂”。去年,得悉蛟坑村要创建A级旅游村,徐宅炉当晚就从武汉辗转赶回村里,第一时间递交了报告。之后白天带队拆旱厕,晚上上门做村民工作,把自己累进了医院。
  正是村“两委”和村民们的辛勤付出,村里的环境好起来了。但是如何让蛟坑村真正富起来呢?转机出现在今年初。缙云一位热爱徒步登山的企业家,偶然来到蛟坑村,被重峦叠嶂的秀丽风景所吸引,在乡政府的支持下,投资开建“蛟龙大峡谷”景区。到了10月,前期投资4000多万元的景区开门迎客,玻璃栈桥、沿山驴道……引得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每到周末,来这里旅游的人多达上千。
  据村支书徐子富介绍,根据与这家企业达成的协议,村里集中流转1000余亩林地,给企业用于景区开发(保护原有植被),前5年每年付给村集体3.4万元,5年后按约定逐年递增。这样一来,加上村里建设的景区配套停车场的管理费用,村集体的经营性收入上半年即达6.3万元,比去年全年增加1倍多。下半年预计能增收10万元以上,可望一举摘掉戴了多年的“薄弱村”帽子。
  随着来蛟龙大峡谷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大变化。如今,村民们足不出户,就有游客上门来买菜干、鸡蛋等土特产,日子越过越滋润。刚接待了一群台州游客用餐的村民胡彩姜告诉记者,她在景区门口开“蛟坑农庄”七八年,以前一直生意一般般,一年的营业额3万元左右。“自从景区建成后,从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过来的游客不断增多,我的生意越来越好,今年到年底估计能赚七八万元。”
  有意思的是,今年蛟坑村的人口出现了“逆向流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回到村里,开起民宿,卖起土特产,投入到蛟坑村的旅游业发展中……
  蛟龙一跃出山坑,土鸡变成金凤凰。如今的蛟龙村,成为了胡源乡推进“全域旅游”的一个新引擎。乡党委书记丁钧盛说:“我们计划以蛟坑村为样本,推动全乡开发山水旅游资源,推进乡域增收富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