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农作制度与科技创新要把握好“三个性”

  □安志云
  成立于1995年的省农技推广基金会,是一个以资助基层一线农技人员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为宗旨,以政府与社会各界捐助作为基金进行运作的民间社会组织,是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农技推广的得力助手和有益补充,成为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农技推广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创新农作制度、农技推广体制,培训农技骨干队伍、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就农技推广基金会在推进农作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坚持创新农作制度理念
  探索打造创新农作制度“升级版”。创新农作制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实践、拓展农作新模式。各地要根据各自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优势特色产业,把粮经结合、农牧结合的“千斤万元田”模式,林下经济的“亩产万元山”模式,渔业生态套养、混养的“亩产万元塘”模式等做优、做大、做强,打造创新农作制度的“升级版”。
  深度挖掘农作制度创新的增收潜力。通过农作制度创新,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即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互补、结合,水旱作物的合理轮作、复种,对土地、物种、时空进行科学配置,让一亩地产出两亩、甚至更多的利润,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技推广基金会的立项要在地方特色上下功夫,在有效管用上做文章,进一步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在集成推广更多适应自然条件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上下功夫。进一步探讨研究复种、套种品种的茬口如何对接,对土壤等环境有何影响,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如何保障等课题,在摸索实用实效、可复制可推广的生产技术模式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一是注重提高粮食产能,挖掘粮食增产新潜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二是注重优化农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发展适应性农业,提高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三是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一大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强生产全过程监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物联网应用。五是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药、化肥、农膜减量使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把握三个着力点,一是发挥农地制度的积极影响,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地整理。二是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就是培养职业农民。职业农民是经营规模适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
农作制度与科技创新需把握“三性”
  把握好战略性。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和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紧紧抓住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战略任务不放。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依靠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注重先进科研成果的引进、创新、示范,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到千家万户,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把握好规律性。始终尊重农业和农业科技自身规律。首先,是正确把握农业产业生命性、长周期性、区域性、自然性等规律特点。譬如就长周期性来说,作物和牲畜都有不同的生长周期。以肉牛为例,从犊牛到出栏至少需要两年时间,还不包括前期育种、繁育及下游加工销售的时间。同时,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不确定因素较多,农业经营者容易陷入“一朝富一朝穷”的周期性波动。因此,千万不能轻视农业自身规律,要正确运用科技手段,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其次,是正确把握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和系统性特征,这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把握好时代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符合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时代要求。首先,是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加速构建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资源配置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搞好集成应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其次,是拓展科技创新领域。加快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强化配套技术研发,挖掘农业在休闲观光等方面的潜力,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第三,是壮大农业科技力量。持续优化农业人才结构,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增强农技推广指导服务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第四,是完善农业科技管理。大力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力和创新积极性,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氛围。
  作者单位: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