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的棚改三年攻坚计划头一年。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消息显示,今年1至10月,全国棚户区改造已开工577万套,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9%,完成投资1.5万多亿元。2008年至2017年的10年间,全国棚改累计开工3896万套,帮助约1亿人“出棚进楼”。
共圆安居梦迎来新生活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当一些城市居民住进崭新明亮的新居时,还有很多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难以改善,住在低矮破旧的棚户区。
棚改10年,“出棚进楼”的居民们笑逐颜开,棚户区改造不仅让棚户区居民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小平房,他们更因居住条件的改善迎来新生活。
张淑珍大妈曾居住在吉林省通化市五道江镇一处破旧工矿棚户区中,她说:“我最怕过夏天,一下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张淑珍大妈家所在的棚户区,房屋低矮破旧,道路大多没有经过硬化,路面泥泞。很多居民家中没有独立卫生间,在寒冷的冬日需要到屋外使用公共厕所。再见张淑珍大妈,已是两年之后,她搬进了位于通化市二道江区的棚改安置小区康源小区。住进新楼房,一改初识时的眉头紧锁,张大妈脸上绽放出笑容:“我做梦都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棚户区不仅在城市中有,还分布在不少林区、垦区、国有工矿。截至2017年底,全国累计开工改造林区棚户区166万套、垦区危房238万套、国有工矿棚户区305万套,促进了林区、垦区、国有工矿的可持续发展。
住得上还要住得好
棚户区改造,棚改居民不仅要住得上新房子,还要住得好。棚改是一项民心工程,工程的实施更应规范和完善。
在河北省廊坊市,一个保障性住房小区建设工地的大型信息牌上,公示了各个项目负责人的信息。项目负责人介绍,小区建成之后也将在显著位置设立永久标志牌,公示各个负责人的信息。这不免让人感叹,房子建得好,标志牌是“光荣榜”,房子质量出了问题,标志牌就可能是个“耻辱柱”。
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强化棚改安置房等保障房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从这些年监督检查的结果看,各类保障房工程质量总体是好的、可控的,与同地段、同类型商品住房工程质量基本相当。
各地也积极探索管理措施,积极推进公平有效分配和优化入住的后续管理。黑龙江省伊春市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分配安置措施。比如,设计多种户型以适应不同回迁群体需求;为无劳动能力、行动有障碍的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低层房源;回迁分房时,采取随机摇号、抽签等方式,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同时,每个棚改小区都明确物业管理单位,提供保洁、维护等基本服务,保证居民住得上、住得好。
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
棚户区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不仅可以帮助城镇住房困难家庭改善居住条件,还可以有效拉动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通过实施棚改,既改善了老城区人居环境,也引导部分人口向城市外围转移,促进新区发展。
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棚改带动有效投资和建材、装修、家电等消费,促进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对经济稳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8年,我国启动新的棚改3年攻坚计划,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万套,其中2018年开工580万套。
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切实抓好棚改项目建设。加大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让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棚改安置住房同步规划、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严格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让更多困难群众早日“出棚进楼”。将依法依规控制棚改成本,严禁大手大脚花钱,严禁违规支出,确保按合同约定及时偿还棚改贷款;将进一步合理界定和把握棚改的范围和标准,不搞一刀切、不层层下指标、不盲目举债铺摊子;将因地制宜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
(摘自《经济日报》亢舒/文2018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