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有几亿人摆脱贫困,成效举世瞩目。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三年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
浙江作为全国首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对外积极发挥“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地区脱贫,对内根据省情,把省内扶贫工作准心从消除绝对贫困调校到减缓相对贫困上来。
为了更好地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的浙江农博会特别设置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援建省展区,四川、贵州((黔东南、黔西南)、吉林、湖北(恩施)、西藏(那曲)、新疆(阿克苏、农一师)、青海(海西)、重庆(涪陵)等8个我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地区首次全部参展。展馆现场火爆的人气,进一步提振了双方扶贫、脱贫的信心。
产业扶贫力度加大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发展是关键。
多年来,我省利用东部地区资金、人才、产业优势,立足自身扶贫开发经验,瞄准协作扶贫对口地区资源优势,聚力产业扶持“拔穷根”。
“浙江支持我们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力度相当大。这次农博会,我们阿坝不少企业和浙江方面达成了合作发展或购销协议,州农牧局还和浙江唯新公司签约成为畜产品产销加工战略合作伙伴。”四川阿坝州农牧局市场科负责人张尚平告诉记者。
据张尚平介绍,阿坝州有33家企业和主体参展,带来了100多种极富高原民族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当地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在现场和我省电商企业签订了代销协议。温州、义乌等地的“净土阿坝”农特产品专销馆也将陆续开门迎客。
从1996年起的20多年来,浙江先后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灾后重建和对口支援等方面给予四川很大帮助。目前,我省派驻了99人的援川前方工作组,对口帮扶四川40个贫困县,提供资金、技术、市场和智力等支持。
姚桂华是嘉善县派往四川九寨沟县的一名挂职干部。刚到九寨沟不到一个月,他就已走遍了九寨沟县一半的乡镇。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接下来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当地做好农村惠民项目开发和验收工作上。
就在不久前,我省发布了《2018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四川省新增资金和项目计划》,项目资金计划覆盖阿坝州13县,涉及产业扶持、人才支援、劳务协作三大领域,新增项目77个,安排新增项目资金27747万元,带动贫困人口将超过8.5万人。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扶贫工作的要义是精准。
浙江在全国最早实施精准扶贫。多年来,全省不少地方因地制宜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创新机制凝聚合力,集聚民智释放活力,走出了一条极富浙江特色的脱贫增收之路。
仙居是我省最早也是目前唯一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光水稻面积就有13.16万亩。“此前不少种粮户,特别是一些小散户因为面积小、产量低、米质良莠不齐,产品竞争力很差。”仙居县农业局总农艺师杨俞娟谈起仙居稻米产业发展时说。
今年,仙居成立了仙居县优质稻米产业联合会。联合会囊括了全县水稻良种繁育、种子供应、水稻栽培技术指导、水稻种植、收购及贮藏单位,优质稻米及副产品加工、经营及稻米流通行业主体,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散种粮农户。
顾仙武是联合会会长,同时也是仙居县晶米香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告诉记者,合作社276个社员里有些全年的收入就指望着几亩水稻田的收益,遇到粮价不稳的时候,生活会拮据些。
现在他们跟着合作社一起加入了联合会,农资、种子供应有了保障,稻米销售有了渠道,而且统一以“仙居大米”公用品牌销售后,稻米品质和价格有了显著提升。“我们的工作既着眼于全县稻米全产业链的整体提质发展,也将更加关注如何拓宽单个种粮户增收渠道,致富增收不落下一个人。”杨俞娟说。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浙江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75元,增幅15.8%,全面完成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全面进入减缓相对贫困新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浙江出台《低收入农户全面高水平小康计划(2018—2022年)》,提出扶贫目标要转变为实现全面小康,扶贫举措要转向社会保障性扶贫与开发性扶贫并重,扶贫机制转变为常态化、法制化的制度性扶贫。到2022年,低收入农户最低收入水平达到年人均9000元以上,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年人均收入水平达到18000元。
长效扶贫增强后劲
脱贫攻坚犹如爬坡翻山,越往后越难。如何实现脱贫增收成果长效化、扶贫助农机制常态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是省委在新时代深化“八八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就在农博会开幕前一天下午,作为山海协作结对县市的平湖市和青田县签署了“飞地抱团”二期项目。双方于去年在全省创新实施了跨地市“飞地抱团”精准消薄新模式,由青田县提供土地指标、提供资金投入、提供建设管理,平湖市保障落地、保障招商、保障收益共建“飞地”产业园。
今年3月,两地合作共建的“飞地”产业园一期项目正式奠基开工。目前产业园已完成投资7000多万元。
“飞地”产业园建成后,将采取包租固定收益与基金扶持的方式,让青田参与“飞地抱团”的156个经济薄弱村达到“消薄”的要求。
杭州近年来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促进农村电商网站(网店)发展,有效带动农产品批量预订式销售。
“网络电商不仅让我们的村民搭上了增收快车,也让村集体从负债190多万元,到如今扭亏为盈,去年增收200万元。”桐庐县母岭村党总支书记邵双贤说。
母岭村多年前靠种桂花苗木出名。几年前苗木市场行情下行,村民们顿时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
“想来想去还是要从桂花上做文章。”村支部委员刘元庆告诉记者。
2016年底,母岭村正式注册“母岭香”商标,开发了桂花酒、桂花糕、桂花茶、桂花麻糍等多种桂花农副产品。为了解决桂花系列产品的销路问题,母岭村与杭州安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手开发电商项目。由安厨公司在旗下的“安厨”微店销售母岭村的农产品。
互联网改变了浙江农村的生活方式,也拓宽了浙江农民的增收渠道。有数据显示,浙江现在有1359个电子商务村,农村电商交易额超300亿元。
除了电子商务,各地还发展出特色产业、农家乐、来料加工等项目。全省现在有农家乐经营户达8748户,从业人员9.39万人;全省来料加工从业人员稳定在105万人左右,从业人员年均增收9000元以上。2013年-2017年,低收入农户收入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76:1缩小到2.12︰1。
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有5053个薄弱村实现“消薄”,一年完成了三年总任务的73%,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423.5亿元。
省农博会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援建省展区的四川展馆里,工作人员展示当地特色农产品。
本报记者 李曜清 摄
陕西富平的苹果很受市民的欢迎。
本报记者 李曜清 摄
仙居大米在农博会上受热捧。 戴鸿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