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在今年的省农博会上,记者注意到,各展团纷纷打出“文化牌”,文化的“身影”随处可见:乡村文化内涵丰富、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品牌文化亮点纷呈、诚信文化发扬光大……浙江农业农村文化软实力正在不断增强。
文化“富农”在行动
改革开放40年,随着浙江农民收入的不断攀升,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2013年,我省启动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程,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题,打造集文体娱乐活动、思想道德建设、知识普及为一体的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截至今年8月底,我省已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万家。这些广布我省各地的农村文化礼堂,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省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文化礼堂是我学习知识的课堂,正是在文化礼堂上听到的关于农产品销售的讲座,才让我的红糖事业越走越好。”省农博会上,黄岩双楠红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锡华对记者说。
靠着学到的新理念,2016年,蔡锡华投资百万元改造的花园式制糖基地正式面世。基地里,糖灶、榨汁车间、展销中心等功能区一应俱全,由此,蔡锡华的红糖生意也迈出了转型升级的第一步。从甘蔗的种植和加工,到红糖品牌的设计和推广,再到发展红糖周边产品,文化创意让蔡锡华的农产品变得时尚、温暖、有趣,而且更有附加值。
农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文化素质的提升。记者了解到,今后,我省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还将提档升级。今年,省委、省政府把“万家文化礼堂引领工程”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五大工程”之一。下一步,我省将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浙江建设新要求,按照“上水平、高质量、全覆盖”的工作思路,把文化礼堂建设成为与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相契合的精神家园。到2020年,省内500人以上的建制村要有一半以上建成文化礼堂,1500人以上的建制村要全部建成文化礼堂,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
文化传承添活力
浙江农耕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至今令我们惊叹。
走进省农博会的农耕文化展区,记者被一幅四世同堂的温州米塑的摆设吸引了目光。活灵活现的人物,栩栩如生的花朵,让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一位老师傅现场展示了温州米塑的制作过程,只见他娴熟地捏着一个米团,不一会儿,一个寿桃就成型了。据展区工作人员介绍,温州米塑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民间有习俗,每逢喜庆节日、婚丧嫁娶或庆祝寿辰,都要用煮熟的米粉团捏制米塑。
除了温州米塑,展区内的富阳元书纸、平阳蛋画、平湖西瓜灯等多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吸引了众多观展者的目光,在卖土特产的同时,展示了风味独特的浙江农耕文化。
据了解,为加快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省先后出台和施行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津贴(补贴)管理办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截至2018年,我省已认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9项。
在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我省也十分重视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本届农博会的丽水展区里,“一段从孢子开始的旅程”主题展览不仅展示了香菇、金针菇等各种菌菇的生长过程,还展示了香菇文化和地方民俗在内的农业文化。“庆元菇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从事菌菇生产,延续至今,形成了山语言‘山寮白’、地方剧‘二都戏’、香菇武功等绚丽多姿的菇文化。”展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我省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仙居杨梅栽培系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和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已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通过挖掘、传承和保护,这些古老的农耕文明正在焕发出新的产业活力。
文化融合增效益
农耕文化归根结底是为生产发展服务的,通过对文化功能的挖掘,将农耕文化和休闲旅游结合,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卖点,活跃产业,提升效益,正在成为促进农业增收的新引擎。
本届农博会上,随处可见带着小孩来参观的家长们。“自从农博会设立亲子项目后,每年我都会带孩子来玩,在农博会上,我找到了不少休闲游的好去处。”杭州市民汪女士告诉记者。
农博会亲子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以说是我省开拓农业休闲功能的一个缩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繁忙的都市生活让人们越来越向往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向往走进乡村、亲近农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始把农业文明、农耕文化元素融入到生产经营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在丽水百兴菇业,“农业”两个字则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情怀。“农博会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向消费者宣传农业文化的一个媒介。”省农博会上,丽水百兴菇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其耀一边卖产品,一边忙里偷闲地和记者聊上几句。
吴其耀介绍,公司厂区里有一片“蘑幻菇林”,可供消费者观光采摘,还开张了“蘑锅餐厅”,烹饪“全菇宴”,让游客体验养生食疗的乐趣。“食用菌如果仅卖原材料,附加值不高,但农旅融合后,效益就完全不同了,游客不仅可以现场采摘菌菇,还可以自己制作菌菇披萨等食材,临走时再购买一点菌菇加工品,今年我们已经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吴其耀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主体积极尝试休闲观光项目,割菜、打稻、抓鱼、酿酒……这些农家生产环节,已成为休闲农业的特色游乐项目。同时,还延伸出了“农业+摄影”“农业+养生”等文化主题,实现了一二三产的融合,相生相促,和谐共赢。同时,我省各地农业部门也纷纷进行规划,将休闲农业景点串点成线,推出一系列个性化十足的农业观光线路,让游客既能观景又能购物。展会上,温州展区就展示了今年正在建设的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区域,这条休闲带包括畲乡风情、瓷韵文化生态旅游、浙里廊桥绿满田园等多个示范带,共涉及2332个行政村,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活跃,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2017年,全省累计建成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4598个,全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2亿多人次,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总产值352.7亿元。今年,我省还推介了100条浙江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全省100个“最美田园”,让更多的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尽情体验美丽农业的成果。
省农博会上,民间艺术家正在绘制平阳蛋画。 本报记者 姚力丹 摄
杭州市临安区组织小学生走进农村文化礼堂,了解农村传统文化,用相机、手机和笔记录下所见所闻。 金凯华 摄游客在百兴菇业品尝“全菇宴”。 吴其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