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霙 文/摄
浙江有山、有水,但人均耕地只有0.54亩。在资源禀赋不足的现实下,改革开放40年来,因为有一大群敢于追梦的人,坚持创业创新,敢闯敢试,浙江大地迸发出蓬勃发展的力量。他们从无到有、“点石成金”,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靓丽画卷。11月24日,在省农博会期间召开的浙江省乡村振兴人才对接大会,又为我省乡村的人才振兴摇旗呐喊。
农创客、新型职业农民——
创客助力产业振兴能人带领共同致富
农业要发展,离不开乡村人才的可持续供给,离不开心系乡土的带头人、领路人,也离不开千千万万在乡村创业的“新农人”。
在今年农博会新农都展区的新型主体展馆内,一个约1.5米高、2米宽,被分隔成60个标准小格子的设备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参观。记者发现,每个小格子里面竟然都“住”着一只青蟹,原来这是宁波农创客陈仲带来的循环立体养殖“蟹公寓”。据陈仲介绍,公寓养蟹好处很多,青蟹住上“单身公寓”后,存活期可从原来的四五天延长至1个月,更值得一提的是,利用这套设备,可以监测青蟹脱壳时间。“软壳蟹营养价值高,售价是普通青蟹的2-3倍。”陈仲说。
在农村,不仅有像陈仲这样敢于尝试、敢于突破的农创客,他们扎根农村、投身农业,他们通过“互联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生产智能化等手段,发展生态复合种养、农村电子商务、农旅休闲观光等新业态,还有一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土专家”,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给农户传技术、作指导。
长兴农民邱汝民从事蜜蜂养殖和研究34年,获61项专利,今年2月获得“高级畜牧师”职称。他说:“评上高级职称,是政府对我们能力的认可,也在鼓励我们发挥带头作用,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人才资源是乡村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力争解决农业发展中“人”这一核心竞争力不足问题,积极培育农业科技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创业创客等人才群体,引领农业产业升级。
1981年,省农广校建校,积极开展农民学历教育、农业技术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我省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
1982年,我省举行了第一次优秀农民技术员和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给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极大的鼓舞。
2017年,我省开始开展“3030”新农人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有志向、懂技术、会经营、敢闯敢干的农业创业创新领军人才。
2018年,我省首次把面向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职称评价体系用于新型职业农民,49位新型职业农民获评高级职称。
……
截至目前,我省已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224个,累计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9万名,其中大学毕业生“农创客”达到1800余名。
基层农技员、科技特派员——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力量持续增援
“2016年,我大学毕业后,来到龙泉市兰巨乡农业服务站工作,如今,我已是单位里不可或缺的小骨干,在农村的广袤天地实现了自我价值。”在省乡村振兴人才对接大会上,郑植作为我省首批定向培养的基层农技员代表,分享了他的基层工作经历和体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大量人才、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培育和激励当地青年从事农业,破解农技“落地难”问题?2012年,原省农业厅联合教育厅等4部门出台文件,专门面向省内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试点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浙江农林大学承担培育工作,迄今已招生7届,共招收学生524名。
除了土生土长的人才,浙江农村还“引智借脑”助力农业发展。近年来,我省的科技特派员、“第一书记”越来越成为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一茬一茬地奔赴基层一线、田间地头,为农民送去致富的火种。
11月,淳安县枫树岭镇的杭白菊又开了,省中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俞旭平惦记着杭白菊的收成,亲自跑到现场,带着村民采收、加工。在枫树岭镇,这样的“惦记”已经延续了15年。
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关心指导下,我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俞旭平等101位来自省农科院、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国家及省级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特派员踏上征程。
15年来,通过不断的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农民、因地派人,科技特派员制度较好破解了农村人才短缺问题,打开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通道,有效解决了农民“种什么才能增收、怎么种才能致富”的问题,也促成了浙江农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省、市、县三级共派遣个人科技特派员1.56万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员25家、团队科技特派员354个,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4万多项次,技术培训12万多场,培训670多万人次。
政府部门、科研院校——
培育农业领军人才合力厚植人才沃土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高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今年10月,由原省农业厅和省农科院共同筹建的浙江农艺师学院正式成立,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民职业化教育创新试点。首批招录104名学员,将为浙江培育一大批乡村振兴急需的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人才领路,想要留住人才必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人才培育的政策环境,给平台、给优惠、给服务,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有情怀的能人回归创业。
今年农博会上,临海农创客戴可杰熬制的水果膏方受到杭州市民追捧。2014年,他从上海回到家乡创业,研发出了桑葚膏、梨膏、蜜橘膏等十几种水果膏方,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创业初期,我遇到了资金困难,幸好有国家政策支持,拿到了25万元的全额贴息贷款,以解我的燃眉之急。”戴可杰说。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今年省委省政府发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农村人才培育体系,畅通智力、技术、资金、管理下乡通道,引导各类人才向农业农村集聚,促进各路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实施农村归雁计划,完善对返乡下乡人员创业补贴、融资、场地、培训等扶持政策……一系列的举措,都在为乡村振兴摇旗呐喊,招才引智。
浙江农村创业创新的热潮已经掀起,绿水青山正成为创业人才施展拳脚的新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