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在时光边缘留住乡愁

——集中连片传统村落保护见成效

  石板路上布满了青苔,青瓦房已经倾斜,屋顶不再冒起袅袅炊烟……曾经凝结了几百甚至上千年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正用它们的断壁残垣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
  自2014年,国家文物局确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作为文物系统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的主要实施对象。从近日在贵州召开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上传出消息,首批51个“国保省保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程已初见成效。
传统村落重焕生机
  贵州省黎平县茅贡镇地扪村,被《美国国家地理》誉为“时光边缘的古老村落”。这个小小的村庄承载着近千年的历史,曾在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51个“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
  传统村落被认为是农耕文明村落民居的“活化石”,但由于大多集中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区,得不到有效保护,面临着数量锐减、毁坏严重、污染威胁等问题。
  2012年,我国开始对传统村落开展调查、登记上报,截至去年底,已公布了6批27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批4153个中国传统村落。在已启动的第五轮调查评估中,预计将有超过5000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庄纳入。
  据了解,近5年时间,文物部门对首批实施的51个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中的50处村落投入保护资金12.5758亿元,41处村落有地方配套资金10.3453亿元。经项目评估课题组对其中47个村落进行评估,村落文物保存质量、文物安全明显改善,风貌得到更好保护,文物部门在文物修缮、活化利用、产业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和创新。有一半村落人均收入高于所在县平均水平,70%村落的旅游收入实现近40%的增长。
保护利用两不误传统村落添活力
  猪栏酒吧客栈?牛圈咖啡?御前侍卫酒店?这些名称听起来或许有些怪异,但却是将传统村落“救活”的妙招。记者了解到,为让传统村落“活起来”,各地都进行了保护方式的探索与创新,活化利用资源。
  对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根据评估报告,大部分村落对文物、建筑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探索。如部分村落利用宗祠、书院、戏台等公共建筑开展村史展示、传统工艺展示、民俗活动等,开办设计师工作室,打造民宿等。
  与高校、研究机构携手合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作为研究课题进行多年的田野调查、项目实践。贵州、云南、安徽、浙江、福建等省份与高校合作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景区景点开发。如山西张壁村、湘峪村、云南团山等,由企业直接投资作为旅游景区进行开发运营。但也有专家提示,传统村落在引入商业的同时,可能不可避免地会有异质文化的植入,所以在文化方面还要进一步挖掘,避免表演化、过度商业化,且不能为了商业破坏文物。
  激活传统村落
  留住乡情记住乡愁
“激活”传统村落资源,原本主要是老人和小孩留守的村子又重新有了朝气。
  江西省金溪县后龚村建成景区后,通过让低保户做保洁员、精准扶贫户摆摊卖茶水、有一定文化的年轻人做讲解员和播音员等措施直接惠及村民。还催生了休闲农庄、特色种植、观光果园等项目,目前后龚村的6个村民小组有200多户村民返乡创业。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传播处副处长张呈鸿表示,失去原住民和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传统村落,所承载的原有文化信息会逐渐消失,原有的文化形态不复存在,这种传统村落也就失去了灵魂。
  他说,传统村落蕴含着社会变迁的基因,是农耕文化的历史沉淀,承载着乡愁情感,连通着民族的文化血脉,保护传统村落最根本的是要保护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活,在保护中延续活态生产生活、民俗活动等,让传统村落“活”起来。
  (据新华社 肖艳/文 2018年11月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