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凌紫
本报讯 德清的“洋家乐”、桐庐的民宿、临安的“乡宿”……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催生出了多样业态。11月13日至15日,全省农家乐规范提升现场会在德清举行,其间还举行了2018浙江休闲乡村建设研讨会。与会代表通过实地参观、交流研讨,共同探讨打造农家乐升级版,建设休闲乡村,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浙江乡村休闲旅游业,已经实现了从点上萌芽向遍地开花、从单一吃住向多元经营、从各自为战向抱团发展的转型升级。”省农业农村厅副巡视员吴金良介绍,目前,我省已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以村为载体、村点结合的发展模式和农旅结合、文旅融合的发展特色。
据了解,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创建省级农家乐重点县16个、特色乡镇45个、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1155个、特色点2328个,农家乐经营户20463户,接待游客3.4亿人次,营业总收入353.8亿元,其中直接营业收入281.3亿元、销售农产品等收入72.5亿元。为探索融合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更为有效路径和载体,我省今年将休闲乡村建设指标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和美丽乡村示范县的考核,要求3A景区村庄和美丽乡村精品村建成休闲乡村比例分别达到60%和70%。
“我省乡村旅游人次虽然规模宏大,但旅游消费却不理想。这表明,绝大部分的乡村旅游还处于低层次的观光旅游,是来去匆匆的一日游甚至于半日游。”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杨建武说,引导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延伸旅游消费链为目标的新休闲,极为迫切和重要。他认为,可引导发展旅居生活、异地工作和文化游憩这3种方式的乡村休闲度假。如果说最初的农家乐是乡村旅游1.0,那么乡村旅游4.0就是跨过了休闲观光、度假等阶段,进入乡村旅居生活。简单来说,就是把乡村打造成游客的第二个家。“要坚持以村庄为载体、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文化为特色,加快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业态的规范提升发展,”吴金良认为,加快推进产业协同和产业链建设,探索构建浙江特色的“吃住玩游”休闲乡村发展模式,通过休闲乡村创建,开辟美丽乡村向休闲乡村转型路径,实现农村人气的集聚,产业的兴旺和乡村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