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生活了30多年的磐安乡贤徐先生,前不久回到老家盘峰乡大柘坑村,被村庄的变化惊呆了:记忆中的残墙危房已变成白墙黛瓦的新式小楼,臭水沟、垃圾堆不见了踪影,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个花草簇拥的美丽庭院,一向冷清的乡村公路上,接连跑着去高姥山景区游玩的私家车。几年没回来,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蝶变成了生态宜居的景区村。徐先生感慨地说:“我在老家看到了变化、看到了希望,这样的乡村才是我向往的。”
同样的,地处磐安尖山台地的陈界村,曾是一个无人问津的穷村,短短几年逆袭成为闻名全市的“明星村”。这个村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和建筑风貌改造,打造成以“逛药材、赏药园、沐药香、品药膳”为主题的农家乐特色村,旅游旺季常是一铺难求,许多来自上海的退休人员在村里一住就是几个月,被人称为云端上的“沪上人家”。
逐梦何须远方,乡村自有诗意。“和美管头、乌石小镇”“康养陈界、沪上人家”“清廉横路、善孝周裔”……一个个生态宜居、如诗如画的和美乡村在大山深处生长勃发,正实现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演进,“三美”互相融合又相得益彰。
磐安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浙中大花园战略为统领,以争创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区为抓手,多套组合拳整治人居环境,多条风景线串连景区村庄,多种新业态打通“两山”通道,让万千栖居乡村的农民在青山绿水间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高颜值”是打拼出来的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大花园”建设战略后,磐安县委、县政府结合“五大目标愿景”,认真研究践行大花园战略的具体举措,明确工作导向,提出“全域美丽、全域景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围绕国省道、通乡镇公路、通景区公路可视范围,按照“无一处违建和垃圾堆”“无一处乱堆乱放”“无一间赤膊墙”“无一寸黄土裸露”的标准,从全面实施“四清零”开始,推进美丽家园、美丽庭院建设,“里子”“面子”一起抓,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高颜值”的磐安山居图。
“四清零”是一场硬仗。长期以来,处理违法建筑、乱搭乱建,整治农村危旧房、附房和老破房,拆迁妨碍村庄功能和整体风貌房屋,拆除一户多宅等四类房屋都是一个个棘手的“马蜂窝”,而这些建筑不拆除、不清理,美丽乡村只能是纸上谈兵。
“应查尽查,不留空档;应拆尽拆,不留死角。”乡镇书记直接抓,乡村干部齐到场,任务到村,督办到人,“周通报、月排名”,强大的舆论声势和强力的督导推进,使“四清零”行动势如破竹、节节致胜。全县135个村60多万平方米“四清零”建筑的拆除,清出了空间,清出了整体风貌,清出了美丽容颜。
庭院的营造同样考量干部的韧劲和拼劲。“我们种田种地、打工挣钱都来不及,哪有空去整治庭院。”刚开始,许多村民对此不理解、不支持。县农办在每个村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将创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并发动1047名机关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结对联系,直接到点指导。通过专家讲课、现场观摩、施工指导、“十美村”评选等诸多举措,美丽庭院在公路沿线村、旅游精品线村、历史文化特色村悄然绽放,成为浙中大花园里的精致小品。在干部的打拼和村民的参与下,这一片古老的土地上,时时有精彩,步步有惊喜。
景区村是巧构出来的
在“大花园”“大景区”的建设中,磐安县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开展“森林村庄、庭院村庄、旅游村庄、文明村庄、平安村庄”“五村”同创活动,制定创建标准和评选方法,着力打造一批村庄美丽、产业兴旺、村民文明、社会平安的示范村,使之成为山区美丽乡村的标杆村。在旅游村庄建设中,参照A级景区村庄创建标准,以景区的理念规划乡村,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村庄,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不断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标识指引系统、智慧景区、特色游步道、主题文化长廊等配套设施,做优环境、做美节点、做活业态,促进农文旅联动发展。磐安农村有了与众不同的风貌和气质,一些原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清澈的小溪,成片的竹山,还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留下来的石头房和黄泥屋……在盘峰乡下初坑村民的眼里,这些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乡村景致,而在浙江品尚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文君眼里,这种独特的山居风格与自然野趣,正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和潜力所在。
根据村内留守人员少、闲置用房多的状况,蔡文君委托中国美院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村貌、地貌,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创新性传承。投资380余万元,与农户签订了为期30年的房屋租赁协议,流转黄泥屋7幢15间,改造老屋8户1540平方米。对老建筑外貌进行加固、修缮、还原,内部增设现代设施,适应当今生活需要。对“破、臭、简”的牛栏、猪栏实施“畜用到人用”的转型改造,根据每个栏舍的结构,精心设计,量身定制不同的装修风格,淳朴风、古典风和时尚风有机混搭,成为精品民宿的最大亮点。农耕文化馆、“茶+书法”休闲吧、阁楼式小书屋、悬空而建的生态小木屋,这些创意设计和构造,让濒临荒弃的深山小村成了精品民宿村,引来众多艺术家、游客慕名寻踪而来。
不仅仅是下初坑村,“景在村中,村融景中”,这样的画面在磐安并不鲜见。如今,磐安已有80多个村庄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找准了自己的发展定位,其中包括养生养老型、休闲度假型、文化特色型、田园风光型、农耕体验型。村民的美丽家园成了游客的度假花园。到2020年,全县将创建五星村50个以上,其中3A村20个以上;三星村100个以上,全县行政村基本达到一星以上标准。“处处是景,村村可游”的生动画卷正在磐安乡村缓缓铺开。
好生活是创造出来的
尖山镇管头村以统一对外营销、统一接团分客、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结算账目“四统一”管理为核心的农家乐“管头模式”曾在全省推广。该村与上海6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长期业务关系,乌石农家乐品牌得到了上海市民的普遍认可。
如何发挥管头村历史文化村落、国家3A景区的优势,擦亮“乌石小镇”这块好招牌,争当全省农家乐领军村,打造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磐安样板村”?出路在于提档升级、创新创造。乌石建筑风貌改造,古民居集中回收,引进咖啡馆、茶吧、酒吧、书吧等新业态……一场围绕“两提两优两化(提高档次、提高收入,优化环境、优化服务,规范化、基地化)”,打造农家乐“2.0版”的大建设在管头村拉开帷幕。
过去出门打工,如今返村创业,磐安农家乐已成为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创业的主要渠道。截至2017年底,全县累计发展农家乐特色村(点)49个,经营户505户,床位11805张,从业人员近万人,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直接创收2.1亿元。身心两安,自在磐安,到磐安农村休闲度假成了许多市民的首选。
方前镇外井坑村、九和乡东吴村、玉山镇向头村、盘峰乡马家坑村等一大批农家乐专业村,有效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从“增配套设施、提餐饮服务、育从业人员、补文体娱乐、建管理制度”等方面发力施策,加快农家乐提档升级,致力打造升级版农家乐,让农家乐成为农村发展新动能。
最近,磐安县又推出双峰乡大皿村、玉山镇马塘村、尖山镇横路村、盘峰乡榉溪村等村的“老街区新业态”项目,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引来了一批批考察的专家和投资的业主,农耕文化、非遗产品、国学讲坛、茶馆书吧、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各种业态植入传统村落,老街区焕发新生机。
与此同时,一项名为“共享农屋·磐安山居”的乡村振兴方案正在大盘镇小盘、盘峰乡大岭头等村全面实施,多年的“闲置房”变身“黄金屋”,许多城里人选择在磐安租下一间房,静享余生安,这里的老百姓也从中获得了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盘峰乡乡村旅游全域化一体化、始丰溪乡村振兴试验区示范区、全县乡村振兴三年计划,一个个更高层面、更高水准、更高要求的行动方案正落地生效。民宿经济、庭院经济、小吃经济、月嫂经济、电商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渐成规模,壮大了乡村特色产业,串起了磐安全域乡村旅游经济和美丽经济,磐安人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逐梦美好生活。 陈新森
方前镇方前村始丰溪两岸
乌石古村——横路村旗袍秀。林明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