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双低“浙油”系列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
技术亮点:建立了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植株和种子图像及系谱可追踪的多指标可视化选种系统,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培育成功一批高产、高含油率、株型理想的双低油菜新品种,并在长江中下游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经济效益:该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件,植物新品种权5件,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论文22篇;育成了高产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种12个。其中通过国家品种审定9个,“浙油50”等3个品种被列入国家油菜主导品种。育成品种的产量、含油量、抗菌核病、抗倒伏、抗裂角等方面优势突出,在浙江、安徽、江苏、湖北等省累计推广面积7268.2万亩,创经济社会效益67.55亿元。育成品种被9家育种单位作为亲本利用,先后育成19个品种及多份高油品系、不育系和恢复系。
南美白对虾规模化生态繁育与养殖产业化
技术亮点:研发了居国内领先水平的南美白对虾繁育用水处理、育苗室环境控制、育苗水环境调控和苗种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套适应于我省环境条件的南美白对虾规模化生态繁育技术体系;试点建设了国家南美白对虾无疫病苗种场;集成示范多生态循环养殖、海水池塘虾贝综合养殖、虾菜轮作等模式和技术;研发应用肝胰腺坏死症早期快速检测技术和综合防控技术。
经济效益:与传统育苗相比,育苗成活率提高45%,与从广东、海南等南方诸省调苗相比,苗种繁育成本降低15%;通过自主生态繁育优质苗种和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2014年至2017年累计应用面积10.39万亩,产值20亿元以上;平均实现每亩增产100千克,实现增产增效3.47亿元。
雄蚕品种的示范推广与产业化
技术亮点:建立了雄蚕品种的小蚕共育、大棚养蚕、方格蔟营茧三大关键技术。
经济效益:项目期间累计推广雄蚕品种53865张,张种产量比普通种提高1.5千克,50克鲜茧干壳量提高2个等级,按年平均茧价2200元/50千克计,为蚕农增加茧款收入538万元。由于雄蚕茧蛹体小、干壳量高,烘折可下降2.5千克以上,从而降低了茧本,增加了效益。由于雄蚕茧能缫制6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雄蚕干茧销售价格比普通蚕茧平均高出1万元/吨,项目实施期间累计生产雄蚕茧2206吨,为公司新增盈利661万元。两项合计,累计为蚕农与公司新增效益1199万元。
铁皮石斛精准制种及原球茎繁育种苗技术
技术亮点:建立了基于花器官发育的铁皮石斛制种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建立了铁皮石斛良种原球茎繁育体系,有效保障了遗传背景一致、药用成分相同、药效稳定的优质种苗规模化生产,构建了良种育繁体系。
经济效益:与传统制种繁育技术相比,种苗生产企业的制种率从80%提高到95%以上,品种纯正率达100%,种苗成活率达99%以上,生产企业通过应用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单产提高20%、销售价格提高20%,显著提高了产品质量、产量和品牌市场竞争力。据实施企业应用统计,累计增加收入3亿多元,年均增长15%,节本增效5000万元。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的选育与示范推广
技术亮点:率先突破水稻籼粳亚种间远缘杂交不亲和难题,培育成功一系列优质、高产籼粳杂交型水稻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经济效益: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在生产中表现优质、高产、广适,其中“甬优12”七次创浙江省晚稻高产农业之最,并于2017年首先创造百亩示范方最高亩产和平均亩产“双千”纪录;“甬优1540”以百亩示范方最高亩产818.8公斤、平均亩产793.5公斤创连作晚稻浙江农业之最。自育成推广以来,累计推广面积达4300余万亩,其中2018年突破550万亩。累计增收稻谷27亿余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67.5亿元。
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亮点:首次系统研究了食用菌熟料栽培中培养基质制备工艺与理化性状及食用菌生长发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率先揭示了常压高温条件下培养料达到无菌状态时间越短,基质理化性状越好,菌丝生长速度越快,首潮子实体发生提前,早期产量、总产量增加的规律。首次发现了常压高温制备无菌培养基质时间存在上限和下限,突破了以往生产中局限于营养配比、灭菌彻底而忽视培养基质理化性状的认识,在更深层面上揭示了培养基质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作用机理。
经济效益:构建了“1+N”产业化模式,4年累计建立省级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示范点46个。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建立技术模式3种(代工、料棒、菌棒),促进了食用菌生产向规模化、工厂化、精准化转型。以年示范推广2亿棒测算,年节本增效1亿元以上,共增效4亿元以上。2017年全省有244家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服务)主体,全省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应用规模2.76亿袋,较上年增4200万袋,增18%。
名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应用与示范
技术亮点:成功系统地研发了七种类型名优茶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工艺及配套技术。创新研发了一批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关键加工设备。首次应用远程服务、自动控制系统于茶叶加工机械。
经济效益: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推进,16个项目实施县生产线从无到有,到目前建成核心示范线28条,推广34条,共计62条生产线,2016年,16个示范县与2011年相比,新增名茶加工能力7898吨,2016年实际生产名茶3031.62吨,实现生产线加工名茶产值12.28亿元,2012-2016年5年新增名优茶5971.82吨、新增产值27.92亿元。2016年带动全省149家茶叶企业建成生产线194条,生产线实际加工名优茶4751.5吨、实现产值146232万元,充分展示了核心示范生产线的示范作用与推广价值,具有较好经济效益。
台绿系列青花菜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
技术亮点:通过种质资源引进、筛选,新组合测配,制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自主选育出早、中、晚熟青花菜“台绿1号”“台绿2号”“台绿3号”“台绿5号”等系列新品种4个。
经济效益:2014-2017年,先后在浙江临海、河北张家口、江苏南通等地开展台绿系列青花菜新品种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共11次,在浙江、江苏、天津、云南、河北、山东、甘肃等地累计推广台绿系列新品种21万余亩。台绿系列青花菜新品种的选育和示范推广,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国内青花菜种子供给的长期垄断,有效抑制了青花菜种子价格上涨,保障了青花菜种子供应,对促进我省青花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技术
技术亮点:创新了水稻机插叠盘出苗育供秧模式,设计智能控温控湿出苗室,浸种消毒设施,研制可叠育秧盘、托盘,改进播种装备,开发智能化出苗温湿度检测控制系统。
经济效益:与以前的智能化育秧中心相比,育秧能力提高6倍以上,育秧成本降低15%。与传统育秧及机插技术相比,该技术实现增产45.6公斤/亩,实现增产稻谷8.45%;每亩节本增效38元。据初步统计,该技术2015-2017年累计应用面积291.4万亩,增产稻谷11949.3万公斤,实现增产增效2.34亿元,节本增效1亿元,累计新增纯收益3.34亿元。
浙甜、浙糯玉系列鲜食玉米的选育与示范推广
技术亮点:通过国外优异甜玉米种质资源与国内丰富的糯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基因聚合、优势互补,成功选育了一批更适宜浙江省种植和消费习惯的鲜食玉米新品种。
经济效益:迄今累计选育出浙甜系列、浙糯系列、浙单系列等玉米新品种20余个,其中“浙甜11”“华耐甜糯101”通过国家审定;”浙甜11”鲜穗亩产1382.82公斤,”浙糯玉7号”鲜穗亩产1298.56公斤,分别创造了我省春季甜、糯玉米高产纪录。自浙甜、浙糯玉鲜食玉米育成推广以来,累计推广面积180余万亩,累计增收产量2.7亿余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5亿元。
生猪非接触式发酵床养殖技术示范推广
技术亮点:非接触式发酵床养猪零排放模式示范与推广,建立发酵床养殖技术推广体系。
经济效益:项目示范基地年出栏生猪4000头,可减少处理排泄物400多吨,年可生产有机肥70多吨,创利3万-5万元。同时,发酵床养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使生猪减少与排泄物接触,猪疫病发生率大幅减少,兽药使用量和上市肉品中各种残留也相应减少。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推广该项养殖模式,既能解决养殖排泄物处理问题,又能提高生猪成活率,减少药物使用量,实现了生猪生态高效养殖。
葡萄新品种选育与节本增效关键技术及应用
技术亮点:自主育成葡萄适栽设施栽培新品种5个,创制葡萄新种质11份。创制发明了葡萄特早熟优质避灾与灾后恢复生产技术、大棚双膜阶段性加温促早栽培技术及连栋小环棚全园一体化开闭控制温湿度技术,实现浙江葡萄早上市避台和促成栽培省工目标。
经济效益:技术成果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得到企业、果农和社会的好评,成效显著。选育出的葡萄品种具有易成花、抗病性强、易管理、品质优等特性,其中“天工翡翠”“天工玉柱”“天工墨玉”“玉手指”等葡萄新品种的自主育成,改变了浙江葡萄依靠引种、无杂交育成品种的现状,“天工墨玉”品种居国际先进水平;构建的葡萄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开发的一系列葡萄管理适用节本设施与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葡萄特早熟优质增效栽培技术实现了葡萄的早熟上市,使得浙江葡萄成熟上市期提早到了5月中旬,成为全国样板。近3年,该成果辐射推广应用面积25.1万亩次,新增经济效益6.65亿元。